新华网合肥3月15日电(李东标 张昌涛)有着“安徽考古圣地”“长江文明之源”“中华文明曙光”美誉的凌家滩,是中华文明曙光阶段的典型代表性遗存之一。2021年底,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试运营,成为安徽致力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把历史文物遗址保护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凌家滩遗址全景。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文物保护加大力度 传承中华文脉
凌家滩遗址距今5800年至5300年,总面积达220万平方米,是长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
近年来, 凌家滩遗址先后被国家列为 100 处和150处重要遗址之一,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0年作为安徽地区的唯一发掘地点,凌家滩遗址被纳入“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重大研究工程“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同时作为长江流域5处区域中心聚落之一被纳入新一轮“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2021年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新增国保单位45处,总量达175处,居全国第10位,新增省保单位207处,寿春城等5处大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肥西县三官庙、濉溪明清酿酒作坊等遗址入选省十大考古新发现。
今年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将全面提升考古研究水平,加强含山凌家滩遗址、蚌埠禹会村遗址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国家重大考古研究课题安徽省项目研究;开展繁昌人字洞遗址、淮南战国楚王陵等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推动凌家滩遗址、寿春城遗址等“十四五”国家大遗址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和开放展示。支持建设安徽省楚文化考古研究基地等。
航拍金寨革命烈士陵园
文物传承红色文化 厚植爱国情怀
地处大别山的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有文物保护单位280处,其中革命文物215处(259个点)。
为了夯实红色资源保护工作,金寨县印发了《进一步规范全县红色资源利用建设和展陈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了一批革命文物维修、环境整治、展陈提升和消防等项目。同时,整合资金3亿元,建成八月桂花遍地开主题广场、鄂豫皖红军纪念园,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区立夏节起义首发地大王庙,创建大别山红色小镇斑竹园和苏维埃红旅小镇汤家汇,做到“保、管、用”统筹结合、一体推进。并坚持依法保护,划定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线,提升全社会对红色资源保护的法治意识。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66个县(市、区)进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名单,实施了刘家畈刘邓大军高干会议旧址、王步文故居等一批重点革命文物修复利用展示工程,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物保护利用取得实效。
《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未来五年安徽省将强化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利用,贯彻落实《安徽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开展红色资源普查和认定工作。推进鄂豫皖、闽浙赣和淮北、淮南、皖中、苏南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实施独山和金寨革命旧址群、凤阳小岗村旧址等100个革命文物修缮修复工程。开展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等一批革命博物馆、烈士事迹陈列馆、纪念馆展陈提升项目。出版《安徽革命文物通览》《安徽革命文物故事》等书籍,弘扬大别山精神、新四军精神、渡江精神等伟大精神。支持渡江战役纪念馆、金寨红军广场、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出系列主题产品,建设红色旅游融合示范区等。
黄山日出云海景观。新华网发(解传光 摄)
文物保护利用成果 惠及人民群众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市不仅有峻峭秀丽的自然风光,更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密度大、品位高、分布广。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43处。
近年来,黄山市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平台,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通过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徽州古建筑保护、博物馆集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等一批重大工程,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
围绕主推“徽州民宿”品牌,打响民宿客栈品牌。黄山市举办全国首届民宿大会,培育民宿客栈2000多家。结合徽州马拉松的举办,形成体育赛事品牌。首创把奔跑线路与徽州古村落、自然风光等串联起来,推广徽州“慢生活”。积极推进古村落、古建筑等向特色小镇发展和提升,推动休闲产业发展。如:宏村艺术小镇打造出艺术写生基地、摄影影视创作基地、现代艺术交流基地和高端休闲度假基地等。
让文物“活起来”,让游客“走进来”
黄山市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成功实践,是安徽省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的缩影。“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编制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推进柳孜运河遗址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展示工程。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涉及安徽的任务。
同时深入挖掘安徽地域文化价值内涵,研究建立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安徽地域文化标识体系。推进长三角文博区域合作项目,开展长三角等地区联合考古研究等学术和项目交流,加快与沪苏浙博物馆资源、服务、运营一体化发展等。
《安徽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文物安全状况明显改善,文物科技赋能水平取得新突破,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力量明显增强,文物活化利用不断创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
展望2035年,安徽省将建成与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体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文物保护研究利用,考古成果、博物馆事业、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文物助力彰显徽风皖韵独特魅力明显提升,安徽文化归属感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