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更高“颜值”长三角-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3 06/05 08:27:10
来源:安徽日报

共筑更高“颜值”长三角

字体:

  波涛滚滚的长江,日夜奔流,在东部三角洲孕育出万千气象。

  以自然地理命名的长三角,“绿色美丽”正是这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5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商共治、协同共进,深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本底不断厚植。

  共商区域政策协同创新

  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保驾护航”。

  新安江畔,率先迈出改革步伐。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的新安江,出境水量占千岛湖年均入库水量60%以上。新安江水质优劣很大程度决定了千岛湖的水质好坏,关乎长三角的生态安全。皖浙两省实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经过3轮试点,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吨好水。当前,上下游生态补偿范围正逐步向全要素扩展。

  地缘相近、水气相连的三省一市,把握国家战略契机,在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中,优化全方位协作机制,共商区域政策协同创新。

  2019年4月,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第九次会议在上海市召开,同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正式公布。

  2021年5月21日,原区域大气、水污染协作小组调整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坚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推进全方位的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同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长三角区域联保共治机制持续推进。去年,三省一市共同落实区域非道路移动机械识别标志互认;联合签署备忘录,推进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协同控制;加强生态环境数据、危化品运输数据及固废危废管理信息互联互通;部署并开展多个联合打击环境犯罪的专项行动;首次联合评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十大典型案例;成立区域生态环境宣教联盟,共同讲好绿色美丽长三角故事等。

  共推区域污染防治攻坚

  一条长江,将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串联成一体。滁河为长江下游一级支流,为皖苏两省跨界河流,全程269.2公里。2018年,皖苏两省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长江流域滁河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确定以滁河陈浅国控断面水质为考核断面。在双方携手治理之下,滁河陈浅国控断面年度水质已连续5年稳定达标,水环境持续改善。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长三角共推区域污染防治攻坚,改善的是长三角人同呼吸、共命运的生态环境。

  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我省针对污染较突出的水泥、火电、玻璃、家具、砖瓦等行业,主动加压,制定更严的地方标准,全面执行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加快推进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全面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累计注销老旧机动车百万余辆,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减排打下坚实基础。三省一市深化区域船舶、柴油货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等移动污染源协同治理。

  共抓跨界水体协同保护,三省一市推进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环境事件联防联控,部署长江口—杭州湾综合治理,印发实施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开展长江口—杭州湾海洋污染基线试点调查,实现沪浙跨界水源保护区的协同划分,推进一体化示范区水源地协同保护立法调研等。

  共抓固废危废协同监管,去年加快推动钢铁等重点行业固废综合利用,区域24个城市纳入“无废城市”建设,完成356个矿区和95个涉重金属尾矿库排查工作,实现区域危险废物鉴别结果互认,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区域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

  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0%,较2018年上升7.3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下降26.2%,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92.1%,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

  共保区域自然生态系统

  长三角是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也是绿水青山样板间,拥有数量众多的“天然氧吧”“森林城市”。

  长江马鞍山段东岸,郁郁葱葱的树木如同一条绿色长龙伸向远方。近年来,该市制定长江马鞍山段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及长江“建新绿”工作方案,遴选28个造林树种,按照沿岸1公里、5公里和15公里3个层次分区分类打造滨江生态景观带,整体推进长江经济带马鞍山段生态廊道生态修复与绿化提升。

  我省织密筑牢生态屏障,2018年至2022年,由“两廊两屏”建设上升为“四廊两屏”,即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西、皖南生态屏障建设,全省累计造林绿化763.52万亩,长三角森林面积中“安徽绿”约占三分之一。全省湿地保护率从37.3%提高到51.5%,合肥市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实施长江“1515”岸线分级管控,退还水域577万平方米,释放岸线66.7公里,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推动水生生物资源加快恢复。生物物种多样性逐步恢复,扬子鳄放归自然、野生江豚逐嬉长江、东方白鹳频现巢湖。

  放眼长三角,去年三省一市完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升区域林业生态建设协同治理水平,编制《皖西大别山和皖南—浙西—浙南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方案》,印发《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方案》;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编制完成长三角生态屏障建设方案;强化沿海、沿江候鸟重要迁徙通道和越冬地保护管理;实施区域重要河口区湿地保护修复项目,累计安排17.6亿元用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针对非法采砂、非法捕捞、非法贸易等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立案侦办犯罪案件5000余起。

  三省一市奏响生态共保联治协作曲,一个更高“颜值”的绿色美丽长三角正呼之欲出。

【纠错】 【责任编辑:吴万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