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员陈宽容的最后一个暑运-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3 08/03 16:38:04
来源:合肥晚报

行李员陈宽容的最后一个暑运

字体:

 

  绿皮列车尾端,有那么鲜为人知一节车厢,里面乘坐的都是“无声旅客”,那就是用来装载托运行李的行李车,由行李员负责他们的“查验车票”“到站提醒”等工作。今年12月就要退休的行李员陈宽容迎来了最后一个暑运,在这样一个没有空调的空间里照顾“无声旅客”已有25年,他没有出现过一次行包事故。

  和“无声旅客”打交道的25年

  16:00,陈宽容便到达了蚌埠站,开始K8365次列车接车准备工作。1998年担任行李员岗位后,陈宽容在与这群“无声旅客”打交道的方寸间,转眼就是25年。16:15,列车到达蚌埠站,陈宽容领取对讲机、视频记录仪、列车行包运输密度表等备品,并与前一个班组完成交接。

  K8365次列车是由亳州开往上海方向的快速列车,途经阜阳、蚌埠、南京、无锡等共10个车站,于蚌埠站完成交接班工作。陈宽容介绍,这条线路多为沿线务工旅客,暑期来临,许多工厂加班加点生产运输,需要将零件、衣物等商品运输到其他城市销售,由于这些物品无法直接带进车厢,旅客便选择了托运的方式。

  “火车免费携带行李的重量、大小都有规定,很多成批的商品不方便直接带上车,就会选择托运。”由于品种、目的地的不同,在迎接这些“特殊旅客”上车的同时,也要做好分类工作。

  照顾“无声旅客”并不容易

  行李车车厢的储物空间比旅客列车车厢略小一些,只有灭火器和货物行李的隔板,车站行包房送来行李时,陈宽容的工作也就开始了。就像查验旅客车票一样,每件“无声旅客”上车前,他都要逐个检查行李的状态:包装是否破损,货物本身是否损坏,件数是否对得上等。

  “照顾这些‘无声旅客’也不容易。按照到站顺序将货物从里向外把目的地相同的货物码放在相同区域,不同的到站要用红丝带隔开,并悬挂好站名牌,最后留出安全通道。”陈宽容告诉我们,“我与我的搭档在车上合作了11年了,在合肥、上海等上货量大的车站我们主动选择双班作业,将交接时间提前或者顺延,两个人共同清点货物,防止出现货物破损、码放不整齐等情况。”

  码放完货物后,车厢里的空间显得拥挤,因为没有空调,加之暑期的到来,方寸间的温度最高可达50℃,每打点一次,陈宽容就会汗流浃背。

  “我们要求每两小时要巡视检查一次,自己人就称之为打点。”陈宽容说,暑运到来后,行李的运送量比之前要多了1/3,每趟车来回可超1500件。而打点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检查货物有没有在运输中出现倒塌、破损,或者因为车内温度过高发生意外等情况。

  工作生涯里

  未出现过一次行包事故

  与列车员室一样,行李员也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行李员室大小约两平方米,值班时,不能使用任何电子产品,不能抽烟,不能离开车厢,除了定点巡视的列车长和检车人员外,只有在交接班的时候,陈宽容才能与人说说话。

  晃动的车厢、车轮与铁轨摩擦的噪音以及昼夜颠倒的打点时间,很容易让人产生困意。“打点的时候,我会与我的‘旅客们’聊聊天。”40年的工作,让陈宽容早已习惯了一个人的旅途,“我的同事们服务着前面车厢里的旅客,我也在方寸之间守护着我的‘旅客’。它们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也有要前往的目的地,也需要我们去照顾。”

  除了常见的行包外,行李车还负责托运一些信件、明信片等,把远方的关怀沿着铁轨线送到思念的人身边。而每当陈宽容把一封封信转交给车站时,总有一种自豪的感觉。

  “现在国家发展得快了,想见谁打个视频电话就能见到。我小时候什么都慢,写一封信传递的都是最真挚的话语。现在还有人能用寄信的方式表达感情,我觉得弥足珍贵,所以每一封信我都特别重视。”陈宽容说道,“我早已把守护这些行李货物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就是我的‘旅客’,我要照顾好它们。”

  每次出、退乘的时候,陈宽容登记密度表的数据时,敲打电脑键盘的手指显得铿锵有力。今年12月就要退休的陈师傅,照顾“无声旅客”的25年里从没有出现过一次行包事故。

  方寸间的行李车像一个蒸笼,汗水不停地浸湿陈宽容的衣襟,与即将到站的“旅客们”道了一声“再见”,听到的是来自于百万件安全到达的货物与他们货主的那一句感谢。(记者 余佼佼 通讯员 李正源)

【纠错】 【责任编辑:吴万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