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鞍山市扎实构建多元化解机制,打造多元化解平台,组建多元化解队伍,形成以人民调解为主体,以诉调对接、警民联调、检调对接、访调对接为支撑,以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为补充的“1+4+N”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格局。促进矛盾化解在基层、纠纷解决在诉前,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新时代“枫桥经验”,正在马鞍山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矛盾纠纷易发多发行业领域实现调解全覆盖
“2010年4月,我市率先在全省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马鞍山市医调委主任潘春生介绍说,通过探索树导向、专业解、促防范的“导、解、防”工作法,已成功化解医疗纠纷1157起,调解成功率达92.78%,调解协议履行率100%。
马鞍山市委把“以资源整合推动功能集成,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纳入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制定出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规范性文件,构建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司法行政主抓、职能部门协同、社会公众参与、纵向四级贯通、横向联动协作,市县乡村上下联动的多元化解责任体系,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提供了完备、规范的组织机制和制度体系支撑。针对交通、金融、物业等领域矛盾纠纷多发的客观实际,马鞍山市相继成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52个、行政调解组织7个,聘请业内专家担任专职调解员,并整合司法、行政等部门资源,实现矛盾纠纷易发多发行业领域全覆盖,年均化解纠纷5000余件。
群众提诉求化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雨山区矛调中心统筹九大专业性行业调委会、八大功能性服务平台。”雨山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推行警调、访调、诉调、检调、网调“五调衔接”,高效化解矛盾纠纷。
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融合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心理服务中心等平台功能,常驻政法综治、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视情吸纳涉事部门和相关调解组织力量,同时建立健全一门受理、分类交办、现场调处、跟踪督办、评价反馈的闭环运行机制,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矛盾调处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专业服务,实现群众反映诉求和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今年以来累计调处矛盾纠纷7500余件。
同时,延伸打造警民联调、诉调对接和线上调解平台,建立警民联调工作站62个、警民联调工作室(服务点)超过100个,依托1名社区民警+专职辅警、网格员、群防群治员、人民调解员等4支队伍的1+4社区警务模式,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调解服务网络,实现“就近可调解、矛盾不上交”。
专业力量+基层力量 共同化解“千千结”
马鞍山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以村民议事协商试点建设、百姓评理说事点建设等工作为抓手,以吴景兵等12个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为示范引领,设立“百姓茶馆”“小巷调解”“风调雨顺”等百姓评理说事点29处;广泛吸纳当涂义警等平安志愿者队伍,乡贤等基层力量,有效织密矛盾化解基层网。推行“一村一律师”制度,免费提供咨询、调解、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引导群众依法化解矛盾纠纷。
此外,马鞍山市还孵化培育“启明心人文帮扶中心”等社会组织,介入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缓冲和化解社会矛盾。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契机,在构建完善“社心”服务体系上潜心探索,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
网格员助力矛盾纠纷“格”内解决
自2021年8月推深做实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部署以来,马鞍山市整合优化“全科网格”5081个,组建以专职网格员为主导的1.8万人的网格服务团队,三年间累计走访群众91.7万户、办结网格事项26万余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6万余件。
马鞍山市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抓手,针对市域内利益群体多元化、公众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和完善“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等工作机制,整合各级党组织、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多方资源,构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同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成效斐然。
下一步,马鞍山市将持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矛调中心规范实质运行,做实网格化服务管理,着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专业化水平,用心、用情、用力为民解忧解难,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刘明培 方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