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新安水,万重枇杷山。进入5月,歙县“三潭枇杷”陆续成熟,一串串金黄的枇杷挂满枝头,正翘首以盼等待果农和游客们的采摘。相较于往年,今年的“三潭枇杷”在种植、销售等方面有哪些“上新”元素?又推出哪些“新吃法”“新玩法”呢?
尽显“科技范” 告别“靠天收”
5月14日,在歙县定潭村枇杷科技示范园里,12位村民正分别忙着采摘、装箱、搬运枇杷鲜果。“品质好就不愁卖,我们跟上海、合肥以及黄山市屯溪区等地的多家连锁超市、水果店签订了供货协议。”对于销路,示范园负责人张顺信心满满。
谈及示范园里的“上新”元素,张顺告诉记者,一个是品种新,43亩示范园里栽种的全是新品种“宁海白”。相比较传统品种,该品种除了口感好、果肉细嫩以外,最重要的是果皮稍微厚一些,更便于运输和储存。
“常温条件下,以前的枇杷品种只能存放两三天,现在存放五六天都不成问题。”张顺说。
去年冬天及今年初春的多场低温、冻雨,对正在开花和挂果的枇杷极为不利,但示范园里的枇杷却并未受此影响。
“比上一年度增收两成,保守估计总产量能达1.5万公斤。”张顺说,增收主要得益于示范园的另一个“新”,即安装的新设施。2022年,示范园围绕“阳光果园、环境监管、施肥管理、可视化监测”进行数字化改造,安装了水肥一体化喷灌、自动传感器等数字智能设施。低温、冻雨时,在歙县农技专家指导下,示范园及时对棚内的温度、湿度等进行了调整,并加盖了一层保温膜,有效抵御了恶劣天气影响。
今年4月底,示范园第一批上市的枇杷最高卖到120元/公斤。与传统的“靠天收”种植方式相比,张顺切身感受到了设施农业带来的收益变化。
歙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童秋云告诉记者,目前歙县枇杷种植面积共有2万亩,核心产区主要集中在新安江沿线的深渡、坑口、徽城三个乡镇,常年产量在5000吨至6000吨,丰年产量8000吨以上。2019年、2021年,“三潭枇杷”先后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在2023年首届长三角地区精品枇杷推介会上,获最大枇杷奖、特等奖等荣誉。
拉长“产业链” 一果卖四季
枇杷鲜果不耐保存,为了能够从“卖一季”到“卖四季”,近年来,歙县引进和扶持枇杷深加工企业,大力推进枇杷产业链的延伸。
2022年,杭州天全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歙县深渡镇大茂社区经济股份合作社共同成立了安徽天全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推出枇杷膏、枇杷饮、枇杷酒、枇杷糖等多个衍生产品,颇受市场欢迎。
“我们和歙县农文旅集团合作推出的歙县三潭枇杷饮,在歙县古城的歙彩缤纷小店,一天便能卖1500余瓶。”公司总经理倪林俊说。目前,公司正在安装新的生产线,并将于本月底投入使用。新生产线投入使用后,全年将消化枇杷鲜果100吨、鲜叶30余吨。
“目前,全县枇杷深加工产值达7000万元,三产融合产值可达3亿元。”歙县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股负责人程昭凤告诉记者,在主产区70%的种植户已加入合作社或与企业合作,依托品牌优势和市场机制,享受入股分红、务工服务等多元化收益。
做活“枇杷+” 不止“自家摘”
“驰骋在新安江畔,两边的枇杷挂满枝头,感觉特别好。”说起参赛的感受,来自南京的越野车车主李志说。
今年4月13日,由定潭村村民委员会、定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主办,省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指导的“立足定潭着眼未来”越野赛第一季在定潭村举办,来自浙江、江苏等地的68名越野车车友参加。
按照计划,“立足定潭着眼未来”第二季将于5月25日、26日举办,目前报名正在进行。“正好是枇杷成熟的时节,多数参赛选手都报名去枇杷园内现场采摘。仅需50元入园费,就可以实现枇杷‘自由’。”定潭村党总支书记张永峰告诉记者,“枇杷+赛事”给村里带来人气和流量,也拓展了枇杷销路,产生了更多附加值。
“我们将加快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打造一条品牌文旅路线。”张永峰说。
在推进枇杷种植业现代化与产业链延伸的同时,歙县还在大力推进枇杷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该县营建枇杷博物馆、枇杷园摄影点、枇杷园休闲步道等设施,打造千百渡枇杷庄园、绵潭枇杷科技示范区、三潭“中华蜂”文化产业园,培育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林示范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记者 袁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