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作为安徽首位产业,增长势头强劲。今年前4个月,安徽汽车产量92.9万辆,同比增长47.7%,占全国10.3%;新能源汽车产量33.1万辆,同比增长65%,占全国11.1%。“首位产业”加速疾驰,税务服务也与时俱进。安徽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精准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精细服务产业发展,助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环境 厚植产业发展“沃土”
不久前,大众中国宣布计划投资25亿欧元,进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经开区的生产及创新中心,同时提速集团与小鹏汽车共同开发两款智能电动车型的生产。短短数年间,大众汽车整车制造、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纷纷花落合肥。
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斯蒂芬·黑曼表示,“大众科技落地合肥以来,税务部门围绕产业链优化营商环境所作的努力,更加坚定了我们扎根合肥的信心。”
为助力外商走好走稳来皖投资之路,合肥经开区税务局积极推动“税路通·安企心”跨境税费服务品牌建设,组建外语人才服务团队,为企业安排服务专员,提供“一对一”管家式服务,推动实现主要跨境涉税事项“网上办”“掌上办”。
企业发展,短期靠政策,长期看环境。芜湖市税务部门主动问需以奇瑞为“龙头”的“首位产业”企业,常态化送政策、问需求、优服务。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随着奇瑞汽车出口量的节节攀升,出口货物劳务预缴税款业务激增,原先的“纸质税票+人工交换”办税模式已经跟不上出口的快节奏,对企业资金回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上述情况,该局从强化部门协调和深化信息共享入手,创新出口货物劳务预缴税款方式,实现缴款电子信息生成、税款缴纳、打印缴款书同步进行,出口消费税预缴“一键即报、实时入库”,这一创新举措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复制推广的创建一流营商环境试点举措。
“税务部门主动问需,服务发展,帮助奇瑞享受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解决了我们的实际困难。为税务部门的个性化优质服务点赞!”奇瑞集团财务部工作人员江澜说。
税惠赋能 助推技术向“新”而行
智慧底盘、天际线智能座舱、高阶智能驾驶……在不久前的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来自江淮汽车的全新技术愿景概念车让众多中外参观者“眼前一亮”。
江淮汽车对创新的支持,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可见一斑:2023年全年研发投入22.34亿元,同比增长24.48%。全年授权专利191件,其中发明专利155件。2024年一季度研发投入7.88亿元,同比增长83.11%。“大额的研发投入为江淮保持优势市场地位、推进全球化产业布局赋予了强大动能,而税费优惠的东风,为企业加大研发积蓄了强力储备。”据江淮汽车财务部负责人介绍,2023年,江淮汽车累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类税收优惠2.39亿元,享受出口退税、增值税留抵退税返还17.99亿元。
随着越来越多的自主研发车型的面世,汽车动力系统也在不断迭代升级。芜湖顺荣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专营车用塑料燃油箱制造的企业。
“过去一年,我们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302万元,为我们自主研发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企业成功申请油箱重力阀、固定座总成自动装配设备、LVS管路装配设备等多项发明专利。”芜湖顺荣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吴卫红说。
精细服务 护航产业聚链成势
明确将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的同时,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依托的不是单个企业,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早在3年前,安徽各市发布“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目标时,至少有9个城市对汽车产业设定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如今,从皖北平原到长江沿岸,从整车制造到零部件产业、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再到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安徽各市向新而行,“链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六市合造一台车”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安徽税务部门正以另一种方式“入链”——围绕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八大产业,推出“税链通”服务,局领导成员分别担任各产业链“链助理”,每个产业链再配备一名税收业务骨干担任重点企业“税管家”,根据产业链特点为企业提供4类12项定制化服务。
作为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的一环,安徽昆宇新能源公司日前体验到了“税链通”服务的高效便捷。“因急需申请百万元版增值税专用发票,我通过‘链上企业快速响应机制’向‘税管家’提出业务需求。”公司财务负责人表示,“税管家”第一时间辅导其准备具体材料、完成相关操作,帮助企业迅速开出发票,解了燃眉之急。
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安徽税务部门同时聚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定期对汽车产业等重点领域企业进行风险提醒,进一步发挥8部门联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作用,全力保障“首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前进路上,税务部门也将紧跟‘首位产业’市场主体的步伐,用越来越优的税收营商环境,厚植产业发展沃土。”国家税务总局安徽省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在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发展大局上提质提效,孵化、吸引更多企业在安徽落地投产,推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推动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甘邦正 王文瑄 严志伟 郑瑞娟 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