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绿”非洲——中非商路融入东方茶文化-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4 09/03 08:20:03
来源:新华网

寻“绿”非洲——中非商路融入东方茶文化

字体:

  新华社合肥9月2日电(记者马欣然、汪海月、白斌)雨季里的尼日利亚卡诺州,潮湿闷热并未消退54岁的哈鲁纳的工作热情。作为黄山市金昱茗食品有限公司的海外仓经理,他正与其他4名当地雇员一道,忙着为海运卸载的180吨“弓箭牌”中国茶分批包装,销往非洲各国。

  安徽黄山是中国绿茶的主产地之一。2008年以来,金昱茗茶叶出口到加纳、塞内加尔、摩洛哥等近10个非洲国家,每年出口量约8000吨。

  

  4月27日,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新明乡猴坑村,“90后”新农人项凡运用无人机帮助茶农在山区间运送农具、茶叶等货物。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哈鲁纳说,中国茶风靡非洲,称得上家喻户晓。

  起源于中国的“东方树叶”——茶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更成为诸多非洲人在高温干旱条件下解渴去火的每日必备。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茶叶出口量为36.75万吨,出口额17.39亿美元;中国茶叶出口量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有7个是非洲国家。

  中国与非洲虽相距遥远,但哈鲁纳坚信:“世界上和中国文化最相似的就是非洲文化,两个大陆历史上就已因商路相连,又借文脉走近。”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与非洲对发展的共同渴求以及它们各自的发展阶段、禀赋决定了中非合作发展“互有需要、互有优势、互为机遇”。中国茶叶出海潮起,正是中非商贸互利合作的生动例证。

  千年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曾将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广州与东南亚、中东,乃至非洲相连,中国茶叶飘香非洲的故事由此开幕。

  而今由一片片“东方树叶”连接起来的“世纪经贸动脉”在新时代中焕新。越来越多的中国茶企热衷深耕非洲市场,为当地民众量身定制茶叶。

  在黄山一品有机茶业有限公司的展厅里,近50种出口茶叶产品将货架挤得满满当当。“我们会针对非洲各国饮用习惯、口味等,开发不同产品。”该公司出口业务负责人程海霞以西非地区为例说,当地人习惯用小壶煮茶,公司研发的25克小盒装适宜单次取用,一经推出就占据了公司出口业务的90%。

  “非洲多数国家不产茶,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中国企业一系列新举措对于激活当地市场、带动就业而言,是一大利好。”她说。

  从2020年的1000多万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预计6500万美元,这家公司对非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近60%。然而程海霞的信心远不止于此,“考虑到非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马里办事处的规模,将在非销售的茶叶价格再降一点”。

  在黄山王光熙松萝茶业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吴伟伟看来,中非茶叶合作不仅是有前景的经济事件,更是“有温度的文化故事”。

  

  2023年12月20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中国松萝茶文化博览园拍摄的从“哥德堡号”打捞出的松萝茶。新华社发(巴建军 摄)

  多次前往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参加茶叶展会的他说,当地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中国人是真真正正地带着诚意而来的”。

  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是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我和非洲人交谈时,他们听到我来自中国,经常会把话题从茶叶引向当地生活,例如中国援助非洲的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兴建的商业综合体等。”吴伟伟说。

  近年来,在贸易促进、投资驱动、减贫惠农等工程带动下,中非经贸合作稳步发展。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中国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成为非洲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之一;过去3年,中国企业为非洲创造超过110万个就业岗位。

  中非合作正为双方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福祉,也为更多非洲青年提供了放飞梦想的舞台。

  28岁的加纳新闻学院学生马哈茂德在“中非上扬的合作线”中找到了自己的爱好与梦想——学习“茶礼”,并期待能有一家属于自己的茶叶店。

  从小喜爱中国电影的他,对于中国茶并不陌生。“小时候,我梦想着能够尝一口大银幕里浓郁芬芳的中国茶汤,如今这已是我和朋友们的生活日常。”马哈茂德说。

  “茶叶就像纽带,随着加中交流频繁,当地人慢慢接受了饮茶方式,了解并喜欢上中国茶文化。”他说。

  “一片茶叶,让非洲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继而是热爱,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习惯与认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旅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纪苗说,东西南北彼此的异同,在这碗中国茶里,真正地相知相融。 

【纠错】 【责任编辑:吴万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