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打好保供“组合拳”全力迎峰度冬-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4 12/30 08:24:06
来源:安徽日报

安徽打好保供“组合拳”全力迎峰度冬

字体:

  冬至已过,进入数九寒天。

  各级党委政府以及能源行业挂在嘴边的“迎峰度冬”,就这样与人们的冷暖直接相关。

  迎峰度冬,最难处全体现在“峰”上。

  首先,这是一个不断拔高的“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各类家用取暖设施设备用能一直保持线性上涨。

  其次,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峰”。近年来极端天气越来越频发,冬季极端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一旦出现并持续,必将给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带来直接挑战。

  此外,这也是越来越成为一个多元能源结构共同出力应对的“峰”,这是一个积极但同样充满挑战的变化。

  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效率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稳定可靠,在能源保供中扮演着稳定的“托底”角色。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新能源在电力供应占比越高,相应地,电网稳定运行的难度系数就越高。

  能源结构在变,迎峰度冬的参与力量在变,这让迎峰度冬与以前不一样了。

  确保煤炭供应稳定

  5号机组功率500兆瓦、6号机组功率510兆瓦、合肥市区民用实时供热蒸汽量76吨每小时……近日,记者走进皖能合肥发电有限公司调度集中控制中心,中控台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发电负荷等各种运行数据,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监控着设备的运行状态。

  “我们上面屏幕显示的是厂区内各种设备的画面,下面屏幕上是与设备相对应的实时数据。工作人员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及时掌握设备的运行和供热情况。”该公司发电运行党支部书记王立强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是传统的火电板块,年发电量66亿千瓦时,供热量60万吨,目前公司积极采取相关措施,确保煤炭库存达到15天的使用量。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充分发挥煤炭的保障作用,对做好能源保供稳价、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省属企业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发电用煤和企业生产用煤。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截至11月底已落实资源192万吨,到厂127万吨,超额完成月度计划,坑口电厂库存55万吨,基本满库。淮北矿业集团将迎峰度冬能源保供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在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合理调整生产结构,统筹煤炭资源调配,通过“一矿一策”“一面一策”,对矿井采场逐一分析,提前预判、超前谋划,保证产量供应。皖北煤电集团钱营孜煤矿也开通煤炭保供“绿色通道”,畅通煤炭铁路、汽运等多式运输链,昼夜作业加快煤炭开采速度,加大洗选转运量,保障煤炭供应稳定。

  适时调整天然气输送量

  位于长丰县的皖能合肥天然气调峰电厂,厂区内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

  皖能合肥天然气调峰电厂是安徽首座实现双机投入商业运营的天然气调峰电厂,该电厂有两台功率各为45万千瓦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分别于今年2月和4月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目前正迎来首次迎峰度冬的考验。

  “我们电厂1立方米的天然气能发5千瓦时电,12月以来,我们共使用20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已生产1亿千瓦时电,满足电网尖峰调峰和保供需要。”皖能合肥天然气调峰电厂技术支持部主任蒋豪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准备好防风带、防风垫、伴热材料等物资,并制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管控措施,以确保在极端天气下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人员安全。

  与皖能合肥天然气调峰电厂直接运用天然气发电不同,位于肥东县的龙塘输气站是安徽省内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工程互联互通的天然气枢纽站。

  “龙塘输气站的主要任务是将这些工程的气源输送至肥东县及巢湖市,同时承担着在上述任意气源出现紧急情况能互相补充、应急保供的任务,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和高效分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安徽省天然气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金勇说,目前龙塘输气站日输送天然气1千余万立方米,后续,他们会根据天气的变化适时调整天然气的输送量并做好相关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省天然气公司主要通过川气东送管道和西气东输等多个分输口下载气量,拥有在册托运商近40户,年度管输服务气量超40亿立方米,今年迎峰度冬期间,省天然气公司积极组织签署采购合同,总计采购近6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保障用户需求。

  可再生能源强化保供

  堆料、发酵、投料……近日,记者走进合肥长丰皖能环保电力有限公司的垃圾吊控室,只见工作人员正熟练操作着控制手柄,操控悬挂在垃圾仓顶部的巨型抓斗,精准地进行垃圾处理作业。

  “你别小看这个抓斗,它一次性能够抓取8吨到10吨的垃圾,每吨垃圾平均可发电量约450千瓦时,我们这两台焚烧炉一天就能处理垃圾1000吨,而且焚烧炉产生的热量还可以通过余热锅炉吸收,里面的蒸汽带动发电机组发电,产生清洁的电能。”该公司总经理童晓俊告诉记者。

  合肥长丰皖能环保电力有限公司运用垃圾发电不是个例。“公司所属省内15家子公司都是采用生物质(比如秸秆、垃圾等)的方式进行发电,年发电量21.7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107.81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8.76万吨。”安徽皖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陆在涛告诉记者。

  冬季因取暖设备等大功率电器的大量使用,是用电的高峰期,能源保供任务艰巨。近些年,风力、光伏等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因其波动性大、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等特点,也给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带来挑战。

  “考虑到光伏发电的特性,我们提前谋划、加强调度,协调解决难点问题,积极做好雨雪等恶劣天气应对情况,以‘满格’状态打好‘迎峰度冬’主动仗。”新能公司余六光伏电站站长郭其忠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我们电站共发电2700余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918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864吨,有效缓解了当地电力供应的压力。”

  余六光伏电站坐落于安徽省肥东县陈集镇肖圩社区,占用水面面积520亩,总装机容量20兆瓦,投运6年多以来,总发电量约1.8亿千瓦时;年发电量超27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可为1.8万个家庭提供日常用电。

  多元化的能源结构,增添了能源保供的底气。但如何加强统筹协调,真正把多元能源结构的出力变成迎峰度冬的合力,让城乡居民温暖过冬?

  随着数九寒天的到来,挑战才刚刚开始。(记者 张彩莉)

【纠错】 【责任编辑:吴万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