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羊肉、香菜、面条……还少一个葱花,装上车得赶紧去找个好位置。”1月19日凌晨4点,城市还在沉睡,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的刘庆鹏夫妇已备好物资,一个小时后,早早地来到市区的花鸟鱼虫市场(俗称“狗市”),赶周日的大集。
“马上就要过年了,赶集的人一次比一次多,一天挣个千把块钱没问题。”刘庆鹏一边说,一边向刚出锅的面条浇上一大勺热腾腾的牛肉汤,浓郁的香气立即弥漫开来。
吃罢早饭,“狗市”逐渐热闹起来。新鲜牛羊肉、农家蔬菜、衣帽鞋服、花鸟虫草、古玩古物、各式美食应有尽有。随处可见的灯笼、对联、福字,更是把过年的氛围感拉满。“狗市”上人头攒动,很多南京市民还专门乘坐大巴、公交,或者开车、骑行来此赶集。
滁州人赶“狗市”大集,可追溯到清末至民国期间。逢农历三、六、九,滁城及周边群众就从四面八方赶到当时的猪市巷,进行牲畜、家禽及各类生产、生活物资交易,后来,各种民间艺人、商贩和做小吃的陆续加入进来,规模逐渐扩大。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滁城大集搬迁至东关外五孔桥东、南湖北环湖路旁、铜矿大转盘、清流路与创业路交叉口等处。2018年,落户至现在紫薇路的花鸟鱼虫市场。滁城市民亲切地称这个大集为“狗市”。
“过去来‘狗市’是为了卖家里的农产品,换点钱养家糊口、‘过年关’,如今逛‘狗市’就是为了赶热闹、促消费。”说起赶“狗市”大集,今年刚满60岁的滁州市琅琊区扬子街道居民郭纪玫告诉记者,过去赶集,一家人天不亮就起床,摘菜、抓鸡、逮鱼,随后,她和几个弟弟妹妹一处、父母一处,肩挑或用三轮车拉到集市上卖。她负责杀鱼清理,弟弟妹妹有的称重,有的收钱,忙活一天。“有时候天气不好,或者家里收成不好,一天就挣几十块钱。但为了‘过年关’,一分钱也是好的。”郭纪玫说。
大约10年前,郭纪玫的村庄被纳入城市规划,房子、农田变成马路、工厂,鱼塘也成了湿地公园,两个孩子都在杭州工作。“最近这些年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没事还能跳跳广场舞。生活好了,对家人、对自己也不用抠搜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郭纪玫说。
如今,来“狗市”摆摊的除了商户,还有一些周边农户,带着自家产的农产品来挣点“闲钱”。张延香老人的农家蔬菜摊前围满了人,香菜、小青菜、乌菜、萝卜,鲜嫩可人。“都是自家菜地里种的,吃不掉烂地里可惜了,就想到逢集的时候拿来卖,还能赚个两百来块钱。”张延香笑着说。
“这砂糖橘买得多能不能便宜点?”“草莓怎么卖,可以尝一个吗?”刚刚放寒假的大学生李阳跟同学在“狗市”上边逛边买,一趟下来,不但肚子填得饱饱的,还买了一顶帽子和各种零食。“不是超市买不起,而是‘狗市’更具性价比。”李阳告诉记者,浓浓的烟火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赶集大军”。 (记者 罗宝 李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