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中旬,阳光水面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淮南智能车间内灯火通明,工人们生产出口中东的水面光伏浮体产品。
该公司成品仓库内,淮南海关关员正使用移动设备对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货物进行现场监管。“针对浮体产品仓储特性,我们以‘生产监管嵌入式’服务,实现顺势监管、‘无感’通关。”淮南海关查验科胡明超介绍,这种前置式监管模式使企业物流周转效率提升25%,今年1月该公司出口额已达538.6万元。
进出口物流畅通,贸易才能繁荣。通关便利化一直是外贸企业关心的问题,也是安徽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的重点方向。
近日,合肥海关出台《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促进企业通关便利二十六条措施》,从进一步扩大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享惠范围、推进进口汽车“两证合一”改革、支持安徽省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安排部署。
2024年,我省“新三样”出口亮眼,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合计出口490.1亿元,同比增长23.6%。为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新三样”产品出口,合肥海关二十六条措施明确,要建立常态化重点进出口商品监测预警机制,做好外贸进度形势分析解读,深入开展贸易政策研究,围绕外贸新动能,不断创新监管模式,提供个性化通关便利。
“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享惠范围。”合肥海关有关负责人介绍,推动该模式扩大到铁路运输方式;加强跨关区协同,支持注册在长三角区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根据需要选择长三角区域任意海关作为货物进口目的地海关;优化企业风险评估,对于暂未获得高新技术证书的企业,允许在省科技厅或地市及以上政府推荐下申请备案。
在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危化品进出口方面,将持续优化出口危险货物包装检验监管模式,探索复制出口锂电包装智慧监管场景应用;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口危险化学品检验监管模式,推动进口光刻胶类涉危原料“白名单”制度全面落地见效。在推进进口汽车“两证合一”改革方面,将争取纳入进口汽车《货物进口证明书》和《随车检验单》“两证合一”改革试点,进一步优化整车进口检验监管流程,提升通关便利水平。
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是新形势下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合肥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相关试点措施落地实施,加强区域协同,围绕安徽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开展海关监管制度差异化探索,积极助力安徽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去年,芜宣机场相继开通芜湖—河内、芜湖—首尔、芜湖—大阪3条国际货运航线。今年将继续推动芜宣机场持续临时开放和芜湖港口岸朱家桥港区扩大开放。同时,在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方面,合肥海关将支持确有需要和符合条件的地区申请口岸开放,申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指定监管场地;做好政策解读,协同地方政府“一区一策”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记者 何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