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力织密“路上”补能网-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2/19 15:40:34
来源:安徽商报

安徽发力织密“路上”补能网

字体:

  编者按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蛇年新春上班第一天,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加速。

  值此安徽省新春第一会召开及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策划推出“穿越时刻·安徽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春观察”系列主题报道,深入挖掘报道科技创新给我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推动和变化,充分展现安徽各行各业“三个往前赶”的澎湃动能。

  自古“吴头楚尾、中原锁钥”,如今因“九纵十横”高速公路网重塑现代交通版图。作为长三角与中西部的重要衔接带,安徽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超6000公里,密度超4公里/百平方公里,京台、沪陕、沪渝等国家干线在此形成“米”字形交汇,日均服务车辆超280万辆次。今年春节期间,日均车流量超300万辆次,成为全国交通动脉的关键节点。而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上升的当下,节日期间的高速公路与城乡补能体系,再次考验着区域的大交通能力。在高速路网承载全国12%的新能源车流这一数字背后,是安徽交通基础设施与新能源补能网络深度融合的实践。

  重塑春运补能图景

  春节期间,安徽蔚来车主张先生带着家人驾驶ET5从合肥出发,途经南昌、广州、珠海至香港,全程1200公里,行程经过合安、福银、沪昆、大广4条高速。“虽然用的是75度电池,但因为提前规划换电路线,一路上没怎么担心补能问题,导航规划的6个服务区换电站几乎无需排队,到了就能直接换电。”

  方便不止张先生一家体验到。在上海工作的蔚来车主李先生春节选择自驾返回安庆老家,满电出发后仅在牛头山服务区换了一次电就到家,电费花了120元。

  更多的便捷性,正随着新能源汽车使用群体的壮大而快速展开。

  2024年,在以往高速公路及城市新能源车补能设施铺底的基础上,围绕更加方便车主补能,安徽国资能源企业与蔚来携手,开启立体式补能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高速服务区的“3分钟换电”,让新能源车补能来到与油车同频时代。

  从数据的一个切口看,2025年春节假期8天,安徽高速公路出入口总流量3829.56万次,日均约478.7万辆次,单日峰值流量628.84万辆次,其中就包括占比超过20%的新能源车。面对服务区充电桩平均排队45分钟的困境,安徽高速服务区“3分钟换电”方式提供了一种破局路径。仅蔚来能源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省68座高速换电站单日服务峰值达4803次,换电度数22.5万度。从均值来看,春运期间,蔚来单日换电量比日常单日换电量提升了4倍。 在G4212合安高速香铺服务区(合肥方向),蔚来换电站创造了单日换电161次的纪录为传统充电模式提供了高效率替代方案。

  建强智慧能源保障

  安徽现代交通体系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化两个方面,均随着国家对中西部交通大动脉贯通、长三角高速交通网织密一体化发展规划快速构建。

  一直以来,安徽都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省份。无论是陇海线上的蚌埠,还是后来米字形网格中的合肥,亦或是沿江高速交通脉络,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位让安徽脱不开全国交通路网版图的升级推动。

  资料显示,安徽交通枢纽地位经历了从“地理通道”到“能源节点”的质变:

  2000~2010年,以合宁、合徐高速为骨架,构建“两纵三横”基础网络,安徽奠定了华东陆路枢纽地位;

  2011~2020年,安徽接入国家“71118”高速网,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

  2021~2025年,安徽启动“智慧高速3.0”工程,在芜合高速试点车路协同系统。

  实际上,交通路网建设与安徽新时代经济特征密不可分。

  2024年,安徽省汽车产量跃居全国第二,出口量跃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量首破百万大关,达168.4万辆,同比增长94.5%。这也意味着,在供应全国市场的同时,安徽本土新能源汽车市场供应量也在快速攀升。与当下街头能看到的一个图景对应,合肥市公共停车位上,经常能看到半数以上是绿牌的新能源车。对整个补能体系来说,数量级的变化,带来的问题是:全网络承压解决方案是否能够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2024年1月11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安能源揭牌成立,主要负责一体推进安徽全省统一的充换电服务“一张网”,构建开放共享的新能源汽车储充换网络。同日,安徽省能源集团、安徽省交控集团和蔚来达成战略合作,支持新设立的中安能源建设1000座储充换一体站。双方还将基于换电的创新模式,在电池资产管理和运营模式上进行合作,支持电池租用服务(BaaS)的推广。

  科技重构体验

  路网建设与新技术的融合,给交通带来新的体验。

  从新能源车主春节期间的体验看,带来两层重构:首先是时空压缩。比如:张先生的1200公里合肥到香港的换电行程,相较于充电方式,时间节约平均超过90%,单日行驶半径从500公里拓展至1000公里以上。从成本重构角度看,以车主李先生上海至安庆跨省出行为例,全程换电1次,费用120元,能耗成本0.1元/公里。燃油车同行程油耗约7L/百公里,费用超过300元,成本差距明显。

  从文旅角度看,安徽作为大省,春节期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境外的游客游玩,自驾成为主要出行方式的背景下,补能成为重大保障要素之一。春节期间,九华山风景区迎来八方游客,G3京台高速九华山服务区换电站的日单量达到平时的13倍。

  而在县城,换电补能也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春节期间,池州市石台县税务局换电站的日单量达到平时的11倍。

  数据显示,安徽换电站设备利用率等6项关键指标连续三年居全国前列。随着“县县通”工程的全面落地,安徽正从传统交通要道进化为引领绿色出行的前沿阵地。

  一个未来图景是:由智能交通网络、智能换电服务机器人、城乡一体化规划布局的充换电体系等构成的智慧能源网,随着交通路网的发展,方便更多新能源补能,助推渗透率进一步快速提升。而新的无线充电技术等的进一步研发与应用,推动边行驶边充电模式加速到来。

  安徽的实践印证出:真正的枢纽不仅是物理通道的交叉点,更是创新要素的汇聚地。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纠错】 【责任编辑:刘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