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海南省三亚市椰林镇,安徽绿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文军一大早便来到水稻南繁科研基地,一片绿油油的水稻被稻穗压弯了腰,这一籼粳杂交新品种稻种已在淮南市凤台县试种,抗逆性表现良好,亩产超过950公斤。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居于产业链上游的种子是关键。近年来,淮南市全面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通过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广良种扩繁,走出一条依靠科技提升粮食产能的新路径。
千钧良种
培育农业一颗“芯”
“南繁科研基地承担着安徽省水稻和玉米品种纯度鉴定、杂交配组、常规种子选育加代等内容。”李文军告诉记者。
一支笔、一杆秤,细观察、慢慢品……2010年起,每年10月至来年4月,李文军都会带着科研人员来到海南,蹲守田里,观察记录水稻的生长情况。
通过逆行方法对籼粳杂交水稻的父本和母本进行配组,李文军和科研团队配组出来的杂交水稻,熟期短、产量高,平均一棵穗粒数达500粒,亩产900公斤至1100公斤。
“新稻种抗高温能力极强,在沿淮地区,8月6日前后抽穗,9月15日前后就可收获;在沿江地区,适合双季稻,一茬亩产1000公斤左右,再生稻亩产450公斤至500公斤。”李文军话语间满是自豪。
就在不久前,安徽荃银超大、湖南奥谱隆、广东天弘等8家国内知名种业企业来到科研基地,与安徽绿洲签订了杂交水稻组合试验协议,共同推广新稻种。
良种作为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关键。近年来,淮南市加快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024年建设小麦、水稻繁育基地19.46万亩,收获良种9314.4万公斤。
淮南市财政每年都会安排种业振兴专项资金200万元,支持本市种业生产经营企业建设海南南繁基地,与安徽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合作共建技术团队,实现种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在失败中摸索,每一个新品种都凝结着科研人员的心血。高级农艺师蒋继武对于南繁的经历深有感触,“通常100个实验体要淘汰99个,每年都要选择2000组进行杂交实验,随着科技进步,稻种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安徽桃花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验室,一盒盒水稻种子培养基在冷藏柜中排列整齐,技术人员正把从海南南繁基地带回来的授粉的果穗进行剥胚,继续试验。
“在田间一个季度的进展,实验室7天即可完成。”蒋继武在安徽桃花源农业科技公司建设了规模与实力兼具的分子育种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在杂交水稻细分领域进入安徽省前四名。
“育种企业进行南繁工作,有利于加快实验进度,选出更优秀的种子。”淮南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柏发哨说。2020年以来,该市新增审定的水稻品种49个、授权的植物新品种7个。
科技赋能
构建“育繁推”一体化
农稳社稷,种子为基。种子这个农业“芯片”,关乎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作为粮食大省,近年来,我省加强良种技术攻关,积极培育稳产高产的优良作物种子,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切实抓好全省粮食生产。新技术赋能,新品种涌现,从安徽出发,撒向田间沃野。
去年9月,省委农办印发《贯彻省领导批示要求推进种业振兴重点任务清单》中,提出了合肥“种业之都”建设。
从合肥五里墩到寿县新桥产业园的地铁S1号线项目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之中。在寿县新桥产业园,集聚了安徽隆平高科(新桥)公司、安徽红旗种业公司、安徽桃花源农业科技公司、安徽华赋种业科技公司等“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4家,在水稻、油菜育种技术和能力方面居全省第一方阵。
“今年小麦长势良好,夏种的稻种也该提前准备了,隆平高科的新稻种稳定性强,35元一斤,粮食产量可以保证!”4月6日,种粮大户陈元一边在自家田头查看苗情,一边和记者唠着。
在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陈元流转了1500亩地,每年轮种一麦一稻,生活充实且忙碌。
陈元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亩地使用稻种不到2公斤,亩产能有700公斤,一季水稻能赚70多万元。
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所在,是“藏粮于技”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淮南市围绕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整合农科所、龙头企业种业基地优势,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聚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做强做优农业“芯片”。
2024年,源两优600、皖垦麦22等6个水稻、小麦新品种,在寿县、凤台县新增推广面积12.09万亩,获省财政补助资金392.7万元。
“良种培育的不断突破,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淮南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蒋超说,如今,淮南市“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有7家,制种面积16.35万亩。
种业振兴
筑牢自主可控“一条链”
春回大地农事忙。一粒粒种子在广袤的江淮大地上生根发芽,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近年来,淮南市着力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集中展示示范,进一步完善种业科技、培育、推广、应用等合作对接机制,打造“保、育、繁、推、管”全产业链。
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明确到2035年淮南市粮食增产任务为12亿斤。
“分解到12个年头,每年要增产1亿斤。”淮南市政府相关负责人程俊华告诉记者,发掘土地潜能主要就是靠良种。
围绕“打造江淮粮仓”,淮南市建立了种业振兴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印发了《种业振兴工作要点》,明确落实种业振兴工作部署要求和年度目标任务。
在淮南市推进种业振兴暨春耕备耕工作会议上,7家种业企业、20家农业生产大托管企业、20家种粮大户汇聚一堂,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现场看种、看禾选种”,促进农企精准对接,加快良种推广应用。
种业振兴是一条链,企业、院所都是推动链条发展的重要力量。依托长期稳定的种业扶持政策,淮南市持续奖补种源科技领域创新研究成果,重点推进种业“揭榜挂帅”项目,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做农业,可不敢吹牛!”对于安徽红旗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贾长敬来说,粮食要丰收,首先是良种,脚踏实地做好农业“芯片”。
父本偏籼,母本偏粳,水稻亩产800公斤至900公斤。红旗种业与安徽农科院、江苏农科院合作研发的籼粳稻在怀宁县试种成功后,迅速向安徽、河南、江苏等地推广,2024年销售稻种25万公斤,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预计2025年销售稻种100万公斤。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寿县新桥产业园的安徽隆平高科(新桥)种业有限公司,8万公斤良种正在装车,准备销往巴基斯坦。该公司销售部门负责人代岳正告诉记者,2024年营收2.27亿元,向东南亚国家出口稻种2300多吨,营业额800多万美元。
2024年,淮南市种业营业额26.79亿元。源两优600、皖垦麦22等6个水稻、小麦新品种,在寿县、凤台县新增推广面积12.09万亩。该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有效支撑了粮食产量和质量的稳步增长。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良种一粒重千钧。如今,淮南市正积极探索种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加快系列品种研发,做强稻麦种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记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