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全球混动技术标准宣言正式发布-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4/11 14:52:01
来源:新华网

奇瑞汽车全球混动技术标准宣言正式发布

字体:

  4月10日,奇瑞汽车混动之夜暨开源计划发布会在安徽芜湖召开。活动以“中国混动 智领全球”为主题,正式发布最新全球混动技术、全球混动技术标准宣言及奇瑞混动技术开源计划。

  

  立足全球 奇瑞构建混动技术“三驾马车”

  坚持创新驱动的奇瑞,不断擦亮“技术奇瑞”的金字招牌。2001年,当“混动”二字对大多数车企还只是未来概念的时候,奇瑞就开启了从0到1的研发征程。在混动技术上,奇瑞是中国开发混动技术较早、混动技术较优、混动板块增速较快、混动技术搭载车型较多的车企。

  发布会上,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表示,奇瑞布局混动技术的初心,是基于可持续的理念,一直追求“四个可”—— 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可承受的价格,可信赖的安全,可放心的续航里程,为全球不同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解决方案,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20余年的深耕布局,奇瑞构建起全球领先的混动技术“三驾马车”,即对核心技术的全链条掌控、以安全为底线定义行业标准、携手全球伙伴共建开源生态。

  好混动就要有“四高一强”的全球标准体验

  奇瑞对技术的追求永不止步,鲲鹏动力已完成燃油、混动、纯电、氢能四位一体的全域动力布局,每一条赛道,都是奇瑞对能源领域的极致探索。

  发布会现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古春山表示,经过对全球用户需求的深度解析,奇瑞提炼出好混动的全球标准:不仅要实现“全域架构、全域超能”,还要为用户带来“高节能、高性能、高智能、高安全、强越野”的体验。节能层面,依托46.5%热效率新一代混动发动机和93%综合效率混动箱的黄金组合,鲲鹏混动开启油耗2时代;性能层面,奇瑞推出2.0TGDI混动专用发动机、鲲鹏混动DHT230和DHT280变速箱,实现全球混动高功率280kW、全球混动高电机转速24000rpm;智能层面,独创的行驶域一体化智控平台搭配智能运动控制和智能能量管理系统,提供极致操控的同时,可实现自动规划全程能量管理;安全层面,奇瑞坚持全球研发、全球标准、全球验证。智云融合技术铸就10大安全防护,更有全球5大数据中心800+数据诊断能力,每时每刻为每辆车保驾护航;鲲鹏混动还为喜欢越野的用户,量身定制了CDM-O/CEM-O硬核动力方案,即使身处戈壁荒滩,亦可纵情驰骋。

  此外,古春山还揭晓了新一代鲲鹏天擎混动专用发动机,可实现48%以上的热效率。

  混动全球共享 奇瑞2025将推出39款混动车型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学用认为,最好的混动技术,一定要满足全球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基于对全球好混动的标准认知,奇瑞在混动技术的赋能下把能省、能跑、能越野、更安全的技术,覆盖到全品类车型上。2025年,奇瑞将推出39款混动产品,其中HEV 3款,PHEV 28款,REEV 8款,奇瑞品牌19款,捷途品牌9款、星途品牌5款、iCAR品牌2款、OMODA丨JΛECOO品牌3款,智界1款,加速中国混动全球普及,让全世界爱上中国造。

  全球混动技术宣言发布 奇瑞混动开源计划启航

  为了让中国混动更好地走向全球,满足全球多样化需求,奇瑞联合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共同发布《奇瑞汽车全球混动技术标准宣言》:奇瑞的技术主张是全域架构与全维突破;奇瑞的技术标准是以全球需求定义技术高度;奇瑞倡议共筑中国混动技术共同体,推动中国混动技术建立起更高的标准。

  

  在发布会现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张国忠邀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顶尖高校代表,共同见证开源计划发布。张国忠表示,奇瑞愿做无人区的探路者,点燃开源的火种,做中国汽车丰碑下的一块奠基石。作为行业内第一家混动技术开源的企业,奇瑞开创性地构建了“开放开源-技术共研-人才共育”三位一体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推动汽车混动技术的学术化研究,为技术的迭代和创新提供沃土。

  混动核心技术展品 诠释未来出行新风向

  发布会活动现场,奇瑞以多样化的技术展品,为来宾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技术盛宴”。 超级混动越野平台、超级黄金增程平台、高性能电动平台、超级混动平台等全平台技术悉数登场,更有多款高效混动专用发动机和混动专用变速箱,将混动技术的科技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展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氢发动机和氢燃料电池系统。同时,奇瑞博士天团再度登场开讲物理课,通过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参观的高校师生们科普混动技术。

  

  奇瑞以“理工男”的极致追求,重新定义混动技术的价值边界。从自力更生到开源共创,从中国标准到全球宣言,奇瑞正以硬核科技推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之路。未来,奇瑞将继续坚守技术初心,加速混动技术普惠进程,为全球出行注入中国智慧。(袁慧云)

【纠错】 【责任编辑:周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