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的“红色经济”:解码合肥龙虾早春突围战-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4/14 14:45:56
来源:市场星报

春日里的“红色经济”:解码合肥龙虾早春突围战

字体:

  3月初,当江淮大地还裹挟着料峭春寒,合肥人的餐桌已悄然迎来“第一口鲜”。合肥各地的稻虾田陆续起网,比往年提前10天的小龙虾抢滩上市,搅动了餐饮市场的一池春水,更折射出这座城市深耕二十余载的“红色产业链”正在迸发新动能。从田间到舌尖,从传统养殖到三产融合,合肥龙虾产业以“早”字破局,背后是政策驱动、模式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共振。

  抢“鲜”上市背后的产业密码

  在合肥的龙虾养殖集中区域,已有部分养殖户迎来了早虾的收获时刻。在长丰县杜集镇,合肥市静雅龙虾养殖有限公司的823亩稻虾田已实现稻虾共作模式,即一季稻一季虾。公司董事长杜广静介绍道:“今年首捕日供货200斤,已为全年总产量增长20%的目标打下基础。稻虾共作模式不仅能调整产业结构,还能提高稻米品质,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随着温度升高,龙虾品质和产量逐渐提升,4月至5月将迎来产量高峰期。”

  为进一步引导稻虾产业高质量发展,合肥市实施农业“8526”行动,持续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将其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因地制宜发展稻虾连作、稻虾轮作、稻虾共生等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蹚出一条“稳粮增虾、提质增效、绿色生态”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之路。同时,制定了标准化生产操作规范,先后出台了《农产品地理标志 合肥龙虾》《合肥龙虾稻田养殖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5项、团体标准9项,助力合肥龙虾产业做大做强。5年来,市县财政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8500余万元。

  在政府、养殖户、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合肥龙虾经济持续升温。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合肥稻豫综合种养面积125.2万亩,小龙虾产量12.5万吨,种养面积超万亩的乡镇35个,稻虾产业从业人员超15万人,城区建成罍街、宁国路龙虾街等特色龙虾街区7条,龙虾专营店1000余家。

  全产业链的早春协奏曲

  踏入合肥周谷堆等大型水产批发市场,尽管尚未迎来交易高峰期,但小龙虾交易区域已呈现出一片忙碌景象。一辆辆载着小龙虾的货车不断驶来,批发商们忙着分拣、称重、打包。市场管理人员介绍,自进入三月,小龙虾的日进场量逐渐增加。​

  高氏兄弟水产品老板高卫一边忙碌一边说道:“当下正处龙虾上市初期,价格相对较高。与往年同期相比,价格上涨了约20%-30%。”目前,市场上规格较小的龙虾零售价约40多元一斤,而稍大些的则达到60多元一斤。随着本地龙虾产量的增加,市场价格有望更趋合理。

  消费端的热情同样高涨。罍街、宁国路等七大龙虾美食街区的餐饮门店推出了小龙虾尝鲜套餐,某连锁品牌负责人透露,3月堂食外卖订单总量环比增长90%。

  商超渠道也不甘示弱。在位于合肥经开区明珠广场的一大型超市内,据工作人员介绍,超市已经上架小龙虾,追求尝鲜的市民购买踊跃。市民朱女士在超市挑选小龙虾时说:“看到超市有小龙虾卖,就想着买一些回家尝尝,本地小龙虾还是非常新鲜的。”超市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龙虾上市量的增加,后续将加大采购力度,丰富产品种类,满足市民的需求。同时,会加强对小龙虾品质的把控,确保消费者购买到安全、放心的产品。

  这种 “线上线下联动、堂食外卖融合”的消费场景创新,正是合肥龙虾节培育出的消费惯性。

  二十三年品牌积淀的乘数效应

  “中国淡水龙虾之都”的金字招牌背后,是合肥持续23年举办龙虾节的战略定力。2005年,合肥龙虾节荣获“中国节庆50强”称号;2007年,中国渔业协会授予合肥全国唯一“中国淡水龙虾之都”称号;2017年,中国渔业协会复评授予合肥“中国龙虾之都”称号。

  从2002年宁国路大排档的自发集聚,到如今“龙虾巴士”“龙虾高铁”的创意营销,合肥龙虾节IP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从最初的“啤酒+龙虾”夜间经济模式,到如今“美食+文旅+科技”的多元场景融合。不仅提升了消费体验,更将节庆IP转化为可重复消费的商业模式。

  以虾为媒,以虾会友,以虾招商。每年龙虾节期间,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共同体验城市的烟火气。合肥市统计局数据显示,龙虾节期间外地游客占比达43%。通过“龙虾之都”的品牌定位,合肥成功塑造了“创新高地+美食天堂”的双重城市形象。

  从产业地标到城市名片

  合肥龙虾产业的持续繁荣,本质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双轮驱动的结果。合肥市每年投入亿元级资金支持稻虾产业,推动苗种繁育、精深加工等五大工程建设。

  消费升级浪潮也为产业注入新动能。合肥龙虾协会数据显示,市民对“青壳、皮薄、肉嫩”的高品质虾需求年增25%,倒逼养殖端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这种供需良性互动,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展望未来,合肥龙虾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革命”。当智能传感器监测着每一寸虾田,当市场的订单纷至沓来,这片红色浪潮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张弘 张亚琴)

【纠错】 【责任编辑:钟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