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合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56列,发运12778个标准箱——
更多“安徽造”搭上国际快车
近日,合肥市庐阳区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大型龙门吊在吊装准备发往海外的中欧班列集装箱。(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方好 摄
国际物流体系的稳定畅通是外贸稳增长的重要保障。
3月31日,随着一辆满载咖啡机、分体式空调器、洗衣机等货物的列车驶出合肥北站,合肥中欧班列2025年首季发运迎来完美收官。
来自合肥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合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56列,发运12778个标准箱,货值11.83亿元,货重12.12万吨,新增4个中欧站点、1个中亚站点。
“合肥中欧班列初步形成了‘多点开花、干支协同’的国际物流网络,境外通达20个国家、161个站点城市。”合肥国际内陆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锋说,今年以来,“铁路快通”模式的推广运用,让通关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单箱物流成本进一步下降,更多“安徽造”搭上了国际快车。
前不久,一列装载有81辆江淮星锐6系救护车的中欧班列通过“铁路快通”模式,经由阿拉山口出境直发哈萨克斯坦。
“铁路快通”模式是海关总署为进一步畅通开放国际物流大通道、促进中欧班列发展推出的一项便利措施。该模式实现海关、铁路、运营企业数据互通,三方协作共同监管。该模式下,海关通过对铁路舱单电子数据进行审核、放行、核销,实现对铁路列车所载进出口货物转关运输监管,简化班列进出境监管手续。
“现在几乎所有的发货人都愿意选择‘铁路快通’模式通关。手续简化了,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比以前快了两三天,并节省了转关单申报等费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合肥众航报关有限公司负责人崔伟表示。
为支持中欧班列扩线增量,合肥海关所属庐州海关依托智慧化监管和定制化服务,深入开展跨关区、跨部门协作,实现班列全程物流数据共享,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间;通过“一企一策”精准对接重点企业出口需求,提供“7×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实现货物“随到随查、即到即放”;扩大“两步申报”“提前归类审价”适用范围,企业申报准备时间大幅减少;探索“班列+跨境电商”“班列+保税”新模式,开辟合肥中欧班列发展新思路。
庐州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动态优化合肥中欧班列监管服务,支持开行“白色专列”等定制化专列,推动有利于中欧班列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地生根,为构建更具韧性的国际供应链贡献力量。(记者 何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