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小城破圈记-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4/18 09:10:32
来源:安徽日报

黄梅小城破圈记

字体:

  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黄梅戏宛如一颗明珠,熠熠生辉,而怀宁县正是这颗明珠的原点,享有“京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京剧鼻祖程长庚、京剧大师杨月楼、武生宗师杨小楼,以及严凤英、王少舫等一大批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等均在此地“生根发芽”,奔赴更广阔的戏曲天地。

  近年来,怀宁县以建设国家级戏曲文化特色小镇为抓手,一方面持续推动黄梅戏与现代艺术、新兴媒介融合,在网络直播、文创领域频频发力;另一方面,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打造多元黄梅戏IP,让这一传统戏曲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近日,记者踏入这片戏曲热土,在婉转唱腔中,感受黄梅戏在现代社会的蓬勃生命力。

  线上搭台唱 线下引人气

  “主播,来首《游龙戏凤》,太好听了!”4月12日晚9时30分,夜色已浓,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的抖音直播间热度不减,1300多位网友在线观看,屏幕上弹幕不断。

  “家人们少安毋躁!我请上两位男搭档一起唱!”青年演员谢慧慧眼含笑意,脆声回应。

  两位男演员阔步上台,一亮嗓,纯正的黄梅唱腔直击人心。刹那间,屏幕上满是点赞的小红心,直播间人气飙升。

  通过将黄梅戏演出“搬”进直播间,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火”了起来。目前,该剧团的抖音粉丝量超136万,平均每场直播观看总人数超10万人次。该剧团曾位列抖音“年度最受欢迎县级戏曲剧团”榜首。

  “黄梅戏通俗易懂,本就有互联网基因,加上剧团一直坚守艺术初心,不断求变,才得以出圈。”谈及怀宁县黄梅戏剧团走红网络,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团长刘丽华如是说。

  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有着76年的历史,诞生之初就扎根民间,上山下乡送戏,“一条扁担挑遍全县”的佳话自此流传。近年来,该剧团创新作、育新人,打磨了《独秀山下的女人》《费姐》等一批精品,培养出一众“90后”“00后”青年演员,为黄梅戏传承创新注入活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剧团面临观众流失、市场萎缩等问题。2020年开始,受疫情影响,剧团演出一度锐减,到后来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困境之下,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将戏台搬进抖音直播间,开启戏曲传播的全新探索。

  “线上和线下表演区别很大,线下能靠手法身眼步与观众交流,而线上直播,空间受限,只剩下表情和声音可供发挥。由于不习惯,大家多少都出现忘词、说错名等失误。”回忆起3年前的首次直播,谢慧慧仍记忆犹新。

  “首场直播最高800人在线观看,出乎意料,也给我们很大信心。”刘丽华说。

  此后,每晚7时30分,演员们都身着戏服在直播间与粉丝互动,或是哼唱经典黄梅戏唱段,或是讲述黄梅戏的前世今生,又或是分享怀宁的风土人情。

  线上的火爆,给线下引来了人气。“如今,剧团在县里小剧场演出,每场上座率都超八成。不仅如此,我们还收到不少省外演出邀约,去年年底,我们在江苏南通一口气连演两场,观众反响热烈。”刘丽华说。

  直播间成了新戏台,黄梅戏走进千万家。怀宁县及时出台《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实施方案》,鼓励剧团利用新媒体传承戏曲,推动文旅融合。当地众多民间黄梅戏剧团与爱好者纷纷开通抖音账号,化身黄梅戏与怀宁文旅“代言人”。

  “通过直播,怀宁独秀山、孔雀东南飞文化园等景点被更多人知晓。节假日,各景点也精心筹备黄梅戏节目,让演出在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间进行,为游客带来别样体验。”怀宁县文旅体局局长范红霞说。

  打造特色IP 看戏变赏景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春意融融,怀宁县石牌镇老街一派生机。汪娟迪、叶结娥等黄梅戏爱好者相聚于此,唱起黄梅戏《对花》。婉转唱腔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当年徽班进京,就是从这条青石巷出发。”石牌镇文化站负责人汪传龙自豪地说。在戏曲界,曾流传着“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的说法,其中的“石”就指石牌。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来这考察时,难掩内心激动,发出“朝圣”的感慨。

  如今,作为见证戏曲发展的“活化石”,石牌镇迎来新机遇。当地政府以建设国家级戏曲文化特色小镇为目标,构筑文化体验新空间,打造戏曲文化多元IP,让古镇续写新时代戏曲传奇。

  漫步石牌街巷,处处可见戏曲的印记:徽班博物馆中,300多件珍贵史料有序陈列,诉说着徽班往昔的荣耀,再现名伶们的传奇人生;戏曲盔帽作坊里,手艺人产云秋专注投入,一针一线饱含着对黄梅戏的热爱;游客服务中心内,黄梅戏文创产品创意十足。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在石牌镇,黄梅戏早已融入居民的日常。该镇以戏为媒,不断拓展戏曲朋友圈,先后举办全国戏曲票友节、石牌戏会等活动,累计邀请千余名京剧、黄梅戏等剧种名家前来交流、表演,吸引戏曲爱好者、游客累计超10万人次。

  “这些活动不仅让石牌的戏曲氛围愈发浓郁,也带动镇里旅游业发展。”最近,汪传龙正带领团队加紧准备“五一”假期的戏曲节目,让游客们过足戏瘾。

  “我家住在大桥头,起名叫作王小六。去年看灯我先走,今年看灯又是我带头……”相传,经典黄梅戏《夫妻观灯》里提到的“大桥头”,就在怀宁县月山镇大桥村。

  昔日桥头看“戏”,今朝桥头看“景”。近年来,月山镇深挖戏曲文化,围绕“大桥头”“王小六”等IP打造特色景观:建成王小六食品加工厂,让黄梅戏文化“变现”;搭建“小六戏台”,重塑戏曲演绎空间;开设大桥头黄梅戏课堂,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

  “听着熟悉的旋律,看着眼前的景象,就像走进了戏里,太奇妙了。”游客陈飞说。

  戏曲进校园 精髓代代传

  4月14日上午11时许,怀宁县独秀小学四年级三班的教室里热闹非凡,一场别开生面的黄梅戏课堂正在进行。

  “来,同学们,咱们一起唱黄梅戏《夫妻观灯》,女生先来,‘当家的,你从哪里来’,预备……起!”老师范小兰笑意盈盈。

  话音刚落,女生们清脆的歌声便在教室中响起。范小兰不住点头,眼中满是赞许。“到你们啦,注意节奏!”男生们也不甘示弱,扯着嗓子大声唱。歌声虽显稚嫩,但充满对黄梅戏的热爱。

  在怀宁,这样的黄梅戏课堂并非个例。“戏曲传承发展关键在人,不论是培养黄梅戏演员,还是戏迷,都很重要。”怀宁县教育局党委委员戴申喜一语道破传承关键。

  近年来,怀宁县全力推进“黄梅戏进校园”活动,黄梅戏教学覆盖全县小学三、四年级。音乐课借助互联网与多媒体,开设通识教育、鉴赏课和讲座,播放经典剧目,让学生领略黄梅戏韵味;美术课设置手工和题材创作课程,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创造力;体育课融入戏曲广播操,使学生在运动中感受戏曲独特魅力。

  一颗颗热爱黄梅戏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间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小戏迷不仅沉醉于课堂上的黄梅戏学习,更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戏曲的热爱。一有闲暇,他们便会拉着父母,去剧场看戏,去黄梅戏博物馆参观,沉浸式体验戏曲的独特魅力。

  一曲黄梅绕梁,引得众人寻香。如今在怀宁,黄梅戏从琅琅书声的校园课堂,到游客如织的景区舞台,处处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也让该县戏旅融合的道路越走越宽。

  “未来,我们会持续推进戏旅融合,扶持黄梅戏创作,打造思想、艺术、观赏性兼具的佳作,同时丰富文旅业态,推出更多沉浸式、体验式黄梅戏文旅项目。”范红霞表示。记者 陈成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