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聚焦治污水、治垃圾、治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实施护湖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截至目前,全省建有国际重要湿地1处、省级重要湿地59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57处(国家级29处,省级28处),基本覆盖全省主要湖泊湿地和候鸟重要栖息地,初步建成规模适度、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
近日,记者走进合肥、池州、马鞍山等地湿地,听湿地保护者讲述守护自然生态的故事,赏生态湿地的美丽景色。
生态修复,让合肥“最好名片”焕光彩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4月15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合肥巢湖岸边的十八联圩湿地看到,一湖碧水映云霞,万鸟翱翔入画来,成群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在晨光中尽情嬉戏。
“这是合肥有记录以来白鹤种群停留栖息数量最多的一次。”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告诉记者,去年入冬以来,东方白鹳、白琵鹭、小天鹅等鸟类纷至沓来,十八联圩湿地热闹非凡。
候鸟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随着近些年加强生态治理,十八联圩湿地的环境质量逐年改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候鸟越冬,一些候鸟也从“稀客”变“常客”。
在这片湿地,一座座“生态渗滤岛”如同一颗颗绿色珍珠,错落分布,候鸟在此栖息觅食、翩跹起舞。
“‘生态渗滤岛’所在地原先是大片的鱼塘,带有污染物的底泥比较厚,底泥氮磷元素严重超标,不治理会污染水源。”李家政介绍,这些“生态渗滤岛”由533座鱼塘沉积的高污染底泥堆积而成,为的是实现湿地内底泥的可持续利用。此外,他们还在岛上种植水杉、乌桕等植物,使其根系逐步吸收底泥中的氮磷元素,既净化了水质,也为候鸟、鱼类等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2018年起,合肥市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十八联圩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渔场3500亩水面全部退养,200余户养殖户全部退出,周边56个自然村1.2万人退居,给湿地让出更多空间。目前,前三期项目已经完成,累计修复生态湿地1109.2公顷,其中第三期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优秀案例。
如今,十八联圩四期工程——生态湿地蓄洪区项目即将完工,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湿地蓄洪区。“蓄洪区进(退)洪闸作为四期项目最为代表性的工程即将完工。当分洪时,该闸可降低南淝河水位20厘米,降低巢湖水位14厘米,对保障合肥河湖安澜将发挥重要作用。”李家政说。
近年来,合肥市倾力护一湖碧水。2024年,巢湖全湖水质稳定保持Ⅳ类,东半湖1月至9月更达Ⅲ类,富营养化指数降至近8年最低,蓝藻水华发生次数同比减少21次。
巢湖是合肥的“最好名片”,正呈现碧波荡漾、鱼翔浅底、万鸟齐飞的美丽生态底蕴。
智慧平台,助“候鸟翩跹”入画来
位于东至县的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33万公顷,是以珍稀候鸟及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省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
近日,记者走进升金湖湿地,成群的候鸟在落日余晖中翩翩起舞,展现一幅充满诗意的生态画卷。
“每年秋季开始,候鸟陆续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抵升金湖栖息。目前已观测到东方白鹳、豆雁、白琵鹭、小天鹅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资源保护与利用科科长宋昀微介绍,2011年以来,随着升金湖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禁捕措施的深入实施,越冬候鸟数量逐年增加,每年有60余种、10万余只,包括白头鹤、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升金湖保护区面积如此广袤,候鸟数量这么多,如何实时监测和保护候鸟?
宋昀微带记者参观了升金湖智慧监管平台。电子大屏上,保护区内各监控点位画面清晰可见,可对保护区内非法闯入的人员及车辆、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水质等开展实时监测。
“各式监控是‘千里眼’,基于综合信息管理的‘空天地’一体化监管平台,是升金湖保护区的‘最强大脑’。”宋昀微介绍,沿湖岸线安装了25个高清云台监控、10个球机监控、4个全景监控、8个热成像监控,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它们最远监测距离4公里,通过传输实时画面,助力日常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有效打击垂钓、偷捕等行为。
保护区多措并举,让升金湖的候鸟在此安栖。例如,开展“清湖”行动,对升金湖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止人工养殖、捕捞,实施退渔还湖、退耕还湿、退岸还林;对升金湖12个片区实施水生植物修复,建立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种植水生植物约20850亩,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强湖泊的自净功能,也为越冬候鸟提供不同类型的食物资源。目前,升金湖水质优良、水体稳定。
协同共治,皖苏“跨界湖泊”绘新卷
石臼湖重要湿地位于皖苏交界处,水域面积约207.65平方公里,为马鞍山市博望区、当涂县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共管水域。近日,记者在当涂县石臼湖上看到,这里湖面广阔,碧波荡漾,成群的天鹅与远山、近水相映成趣,画面极富浪漫诗意。
刘毅是当涂县石臼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一名巡护员,每天他都会准时来到湖岸对保护区进行常态化的巡查监测。
前不久,他在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6号位探头屏显上看到,有4名闯入者疑似到湖滩上去挖野菜。刘毅立即对着麦克风喊话:“你已进入石臼湖自然保护区,如不及时离开,将面临100元至5000元罚款。”随后,闯入者从附近的喇叭听到了喊话,很快折返回去了。
“守护好偌大的湿地,要加强人防,还要做好技防。”刘毅告诉记者,目前管理站范围内的主要点位都架设了探头、喊话喇叭,监控盲区则利用无人机在空中监控、喊话,可及时发现并清除可能威胁鸟类安全的残留网具。
“石臼湖生态环境好了,守护者肩上的担子就更重。”刘毅边说边招呼同事们开始了岸上车辆巡查。像这样的巡查每天两次,日行程80多公里,刘毅一年巡护里程有两万多公里。巡查中发现有人进入保护区,立即进行劝离,涉及违法行为的立马进行查处。
年复一年,许多像刘毅这样的巡护员默默坚守,呵护着这片美丽的湖泊。
对这个跨越皖苏两省的界湖,近年来,马鞍山市积极与南京市高淳区、溧水区生态环境部门对接,开展跨界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打击固危废非法倾倒等联合治理。2019年,环湖四县区签署《石臼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石臼湖的生态治理从“轮值”走向“共治”。今年以来,宁马两地开展联合执法6次,采取“白+黑”模式,出动执法人员251人次,清理丝网5条,劝离人数308人。
在皖苏两省携手呵护下,如今的石臼湖水环境质量从近V类到稳定在Ⅲ类,通过生态修复等项目的实施,“竹竿连竹竿,围网连围网”的场景不见了,千顷碧波漾、鸟宿芦花里的大湖美景重现。
记者 罗晓宇 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