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依托丰富的橄榄蛏蚌资源,推动生态保护与三产融合发展
从“鸡鸭口粮”到“淮河鲍鱼”
阜南县养殖橄榄蛏蚌的水田。本报通讯员 廖鹏程 摄
养殖企业负责人李艳萍介绍人工养殖的橄榄蛏蚌。本报记者 李鹏 摄
外形类似蛏子的橄榄蛏蚌。本报通讯员 廖鹏程 摄
蛏子是海产贝类,然而淮河沿岸的阜南县也产“蛏子”,但此蛏非彼蛏,而是橄榄蛏蚌,有“淮河鲍鱼”的美誉。每年清明前后,周边游客蜂拥而至,只为品尝这道美食。
近年来,阜南县攻克橄榄蛏蚌苗种人工繁育、池塘生态养殖等关键技术,创新构建“科学育苗+标准化养殖+精深加工”全产业链条,通过举办蛏蚌美食文化节等活动,打造“特色美食引领、文旅场景赋能、产业集群联动”的农文旅融合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小“蚬子”变身美食名片
进入3月,阜南县曹集镇大大小小的饭店不约而同地推出一道美食——蚬子。
当地人所说的“蚬子”,并非呈半月状的蚬子,而是像海里的蛏子,外形为长条状,只是没有两条触须。
“它的学名叫橄榄蛏蚌,是淮河流域的贝类,早些年本地人不识海货,将其误称为‘蚬子’。”阜南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于朝敏说,如今在阜南,蚬子就是指橄榄蛏蚌。
“来曹集吃饭的游客,蚬子是必点的一道菜。”曹集镇蚬子美食餐饮协会会长张静说,当地有“一蚬三吃”的说法:蒸蚬子、炒蚬子和蚬子汤,其中最常见的是蒸蚬子。新鲜的蚬子洗净撒上蒜蓉,上锅蒸熟,最后淋上热油,蒜香浓郁,不仅保留了蚬子的鲜嫩口感,还赋予了其独特的风味。
随着“阜南蚬子”声名鹊起,食客越来越多,店家又开发出烤蚬子、椒盐蚬子等新式做法。
“真没想到,过去喂鸡鸭的蚬子,现在居然成了人见人爱的美食。”曹集镇一家河鲜酒店负责人郑云梅感慨,过去,当地人嫌蚬子腥味重,都把其当作饲料喂家禽。
蚬子变美食,源于巧合。张静在曹集镇经营一家饭店,他是当地最早把蚬子端上餐桌的人。
“蚬子是淮河里生长的,也算是河鲜,难道不能做成食物吗?”张静说,十几年前,有几个外地人到曹集办事,来到张静的饭店询问当地特色美食,张静趁机推荐了蚬子汤,没想到几个人非常喜欢,连喝了三大碗。
张静回忆道,当时几乎没人吃蚬子,所以很便宜,去壳的蚬子每斤只要两三块钱。那场成功的营销,坚定了他将蚬子打造成特色美食的想法。
“阜南蚬子”走红,大约从十年前开始。张静说,那时饭店里来了一群骑行的“驴友”,吃过蚬子后赞不绝口,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分享。从那之后,到曹集吃蚬子的游客越来越多,蚬子逐渐成为当地乃至阜南县的一张美食名片。
人工繁育保住“一口鲜”
橄榄蛏蚌曾广泛分布在长江和淮河流域,在江西鄱阳湖、湖北天门河、淮河阜南段、江苏太湖流域、湖南洞庭湖等水域尤为丰富。每一个地方都将其视为特色水产,名字也不一样。在湖北天门,人们将橄榄蛏蚌称作“义河蚶”;在江西南昌,橄榄蛏蚌被称为“琉湖”;而在阜南县,橄榄蛏蚌又被称作“蚬子”。
让食客青睐的蚬子,险些成为“濒危物种”。
“阜南蚬子主要集中在曹集、中岗等乡镇。”于朝敏介绍,早些年,人们对淮河生态的保护意识不强,加上受到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橄榄蛏蚌数量急剧衰退。
为保护橄榄蛏蚌的生态价值,2016年,农业农村部批准建立淮河阜阳段橄榄蛏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全长88公里,其中阜南段70公里。
该保护区的设立,对当时阜南县蚬子产业发展产生了影响——淮河里的蚬子不能再捕食了,刚刚兴起的“美食产业”怎么办?
2017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联合阜阳市水产发展中心,对阜阳段橄榄蛏蚌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调查,探索亲蚌驯养和培育的关键技术。2018年,研究人员在国内率先突破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并于2020年实现全人工繁育。
“人工繁育的成功,意味着这口‘鲜’保住了。”于朝敏说,从人工繁育到推广养殖,阜南县的蚬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阜南县京淮特种水产有限公司创新采用鱼蚌混养、虾蚌混养等生态增效养殖模式,建立了400余亩的示范养殖基地,年繁育苗种数量达2000万只,年产成品蚌70多吨。
“与野生的橄榄蛏蚌相比,人工养殖的橄榄蛏蚌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更多,营养价值也更高。”京淮特种水产公司负责人李艳萍说,通过向水塘合理投放蚌苗,投喂由公司生产的生物饵料,橄榄蛏蚌从育苗到成熟的时间大为缩短。
2022年,橄榄蛏蚌入选全国十大特色水产种质资源名录,加速了人工繁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同年,阜南县推动人工养殖橄榄蛏蚌全面入市,产业化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去年,为进一步保护橄榄蛏蚌种质资源,保障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阜南县依托京淮特种水产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农业农村部橄榄蛏蚌黄颡鱼良种育繁推项目,项目总投资2676万元。项目建成后,阜南县的橄榄蛏蚌良种育繁推能力将再上新台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全国唯一获批的橄榄蛏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016年以来,阜南县持续开展橄榄蛏蚌增殖放流,累计向淮河投放蚌苗65万只,不断提高淮河水生生物种群规模,保护和修复淮河水域生态环境。
让“春天美味”香飘四季
前不久,阜南县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金黄的花海与碧波荡漾的淮河交相辉映。花田间,一场以蚬子为主题的文化美食活动火热进行——游客们品鲜香蚬子、赏淮河风光、领消费红包,沉浸式体验“美景在舌尖绽放”的农文旅融合新场景。
“今年游客量比去年翻了两番,仅曹集镇就接待超6万人次。”曹集镇党委书记李强兴奋地算起经济账:活动期间,政府联合餐饮企业发放蚬子美食消费券30万元,叠加商务局发放的10万元惠民消费券,直接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超600万元,助农销售农产品30余万元。
火爆的“蚬子经济”背后,是阜南对“小食材”的“大谋划”。
阜南蚬子以肉质鲜美闻名,但季节性限制曾制约产业发展。对此,当地龙头企业给出破题之策。“我们通过人工养殖实现四季供应,新建的2800平方米加工厂下半年投产后,将推出蛏蚌水饺、虾仁蛏蚌粥等深加工产品。”李艳萍介绍,从“一季鲜”到“四季香”,蚬子产业链正从田间餐桌向预制菜赛道延伸。
如何让“流量”沉淀为发展动能?阜南的答案是:以蚬子为媒,串珠成链。
去年5月,一场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在淮河畔举行——近700名骑手穿越王家坝湿地、淮河故道,在竞速中感受“千里淮河第一闸”的壮美,赛后一碗热腾腾的蚬子汤更让网友直呼“馋哭”。
今年,随着阜阳市“淮河风情百里画廊”的加快建设,阜南县将围绕“画廊”打造一条精品线路,该线路穿越王家坝镇、老观乡、中岗镇、曹集镇、郜台乡等乡镇,融入骑行赛事、民俗展演、音乐节庆等多元业态。“我们要让游客既能触摸淮河文化,也能体验‘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阜南县文旅体局副局长洪建说。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阜南的农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我们正以‘蚬子IP’为核心,贯通养殖、加工、文旅全产业链,让淮河边的土特产成长为富民强县的金字招牌。”阜南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随着淮河画廊的铺展、三产融合的深化,一幅“以食促旅、以旅兴农、以农彰文”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皖北大地徐徐展开。
记者 安耀武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