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跑一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近年来,我省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加速,形成了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的生动局面,为不断实现“三个往前赶”提供澎湃动能。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太阳,普照万物,它的巨大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而“人造太阳”是要在地球上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
前不久,在合肥科学岛的北面,为下一代“人造太阳”研制“发动机”的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传来最新进展,其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体安装系统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该系统从预研、研制、调试到正式建成并通过验收,历时十年攻关。
“研制过程中构建了高载荷、强磁场、强辐照等极端工况设计与标准体系,掌握了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40余项发明专利。”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研究员刘志宏说。
我省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诞生:“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稳态强磁场水冷磁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人造太阳”今年初创造了“亿度千秒”新的世界纪录……
近年来,我省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能级,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前沿科技成果持续涌现,更需要加快成果转化步伐。合肥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高精尖海洋物探装备研发的企业,主创团队成员多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老师。“以往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单位,无法赋权给技术发明人,想要转化审核流程非常繁琐。”中科采象创始人曹平介绍,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政策东风下,团队能自主组建成立公司,并和中国科大按照协议约定收益比例,研发成果顺利从实验室推向市场。
近年来,我省完善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畅通从“书架”到“货架”的成果转化通道,全面推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累计赋权成果1109项,成果估值5.6亿元。
今年,我省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打造顶尖孵化器,促进颠覆性科技成果的率先转化和硬科技项目的加速孵化,加快构建要素充分集聚、供需精准对接、服务高度集成、成果高效落地的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推动高效能产业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4月23日,上海车展开幕,奇瑞集团携53款车型亮相,实现了燃油、混动、纯电全动力形式覆盖。而在前不久举办的奇瑞汽车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奇瑞还集中展示了猎鹰智驾、人形机器人、智舱大模型等技术成果。
从“小草房”起步到成为世界500强,奇瑞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今年一季度,奇瑞集团销量突破62万辆,新能源车销量16.3万辆,海外出口25.5万辆,持续领跑中国汽车“出海”。
奇瑞是我省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生动缩影。今年一季度,安徽汽车产量76.2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3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2%、83%,总量居全国第一。
我省产业创新正在阔步前行。去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3.6%、提高0.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16.1%、提高2.1个百分点。
人工智能,是典型的未来产业。4月20日,深度推理大模型讯飞星火X1迎来全新升级。作为当前业界唯一基于全国产算力训练的深度推理大模型,星火X1在数学、逻辑推理、语言理解等通用任务上效果显著提升,通用能力比肩国际一流水平。
我省抢抓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努力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上抢先一步、走在前列。去年,全省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超1700亿元。
近年来,我省聚焦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推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产业规模和水平持续跃升,建设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煤电、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迈向中高端。
产业向“高”攀登、向“智”发力、向“绿”而行,新质生产力发展脉动强劲。当前,我省正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两大工程,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高质量经营主体,营造高水平创新生态
在肥东县的东城科创产业园内,由优艾智合制造的数十台工业移动机器人正在车间进行精密测试。优艾智合是国内头部移动操作机器人企业,去年已将总部及智能制造中心迁至合肥。
“我们还在具身智能领域重点发力,近期发布了一款名为‘巡霄’的类人形机器人,可完成半导体行业特殊环境下的巡检运维等多样化任务。”优艾智合联合创始人边旭说,落户合肥后,一批员工来到合肥发展,后续人形机器人订单也将在合肥基地生产。
我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培养更多产业链、创新链“双链主”。
去年,我省80.4%的省科技攻坚项目、87.5%的项目资金、超80%的研发经费、超90%的省产业创新研究院都是由企业牵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
今年4月,智能新能源重卡新势力企业——安徽深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球总部在肥西落地,将进一步强化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效应。“目前公司已实现L2级别智能驾驶新能源重卡的量产交付,去年交付量超3000台。”深向科技董事长万钧说。
2023年底,由安徽省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等共同设立的中安新能源汽车基金通过资本驱动帮助深向科技落户合肥,展现了资本赋能的乘数效应。管理省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的省投资集团旗下安徽省铁路发展基金总经理方荣介绍,铁路发展基金的投资领域覆盖多个新兴产业,帮助一批优质项目落地安徽,确保耐心资本精确锁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
近年来,我省不断营造高水平创新生态,夯实人才智力支撑,用好金融源头活水,畅通体制机制堵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新时代新征程,我省正培厚支持全面创新的沃土,以“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在安徽高效集聚、便捷流动、充分增值,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加速。(记者 许昊杰 鹿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