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沪苏浙8个市(区)结对合作帮扶皖北8市。
3年多过去了,沪苏浙城市(区)尽其所能,找准发挥各自优势的结合点,推动合作向多领域、深层次拓展。截至目前,10个合作园区落地项目360个、总投资达1653.9亿元;开展合作办学127所,医疗机构合作122个,互派挂职干部314人次,形成了互利共赢的链式反应。
从“拉一把”的结对帮扶迈向“同获益”的互利共赢,这种新型区域协同发展的关系,正在落地开花结果。
双向奔赴、同频共振。从产业协同、人才交流、民生共享,再到深层次的财税分成、统计分算体制机制创新,长三角正通过探索区域内合作帮扶欠发达地区的实战经验,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协同发展经验。
探索“财税分成、统计分算”
产业合作,是结对合作帮扶的“重头戏”。合作园区,成为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之间紧密“牵手”的载体平台。
走进位于六安金安经济开发区内的六松现代产业园,跃然眼前的是现代化的办公楼、宽阔整洁的马路。这个上海市松江区与六安市共建的园区,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1个,其中上海项目8个,总投资104.18亿元。
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运营,是园区的运营模式。“产业园以‘管委会+公司+基金’的运营模式,由松江区、金安区两地国有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安徽六松现代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开展六松园区规划、招商、运营一体化服务。”安徽六松现代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健是上海市松江区派驻六安挂职干部,话语中还带着一丝上海口音。
上海总部+六安基地,上海研发+六安制造,上海企业+六安资源,上海市场+六安产品……园区以这样的“加法”,在产业和招商层面,把上海与六安紧紧联系到一起。
结对合作帮扶,非传统意义上对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式”帮扶,如何理顺深层次的合作关系,让彼此合作更有效率更有后劲?这势必需要体制机制上的改革与探索。
据介绍,六松现代产业园创新建立“财税分成、统计分算”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财税分成上,对项目产生的六安市、金安区两级实际税收留存部分按6:4比例进行分成;统计分算上,上海与安徽的发展改革委、统计部门联合出台统计数据分算办法,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规上工业增产值、增加值及营业收入等指标作为分算指标,相关统计指标数据按六安市占60%,松江区占40%比例分成。
“这样的灵活的分成分算机制,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也为长三角产业跨区域转移和利益共享的‘国家课题’提供了一份基层探索的‘六松方案’。”丁健表示。
科创合作“打头阵”
科技创新,是长三角的重要优势。结对合作帮扶中,城市与城市间的科创合作不断拓展深化。
比如,闵行区与淮南市就建立了科创飞地。“我们建立了转移地和承接地合作机制,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打造5平方公里的‘飞地园区’,目前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合资公司已实现实体化运营。2024年,园区新签约沪苏浙项目26个、总投资99.5亿元。”上海市闵行区副区长李阳介绍说。
在结对合作帮扶的城市中,滁州、南京两市彼此相邻,是好邻居也是好“队友”。两地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积极展开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推进南京科技成果在滁落地转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与滁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选派6名大学教授到滁州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滁州2024年新申报院士工作站4家,其中3家单位的院士来自南京相关大学。
除此之外,宿州市设立“宿州·杭州科创飞地”,吸引国盾量子云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安徽陶铝新材料研究院与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成功研制CTV动力电池箱体;中国矿大技术转移中心淮北分中心签约落地,徐淮两市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95项。
创新的合作,带来一批创新的果实。4月17日,深化沪苏浙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暨加快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在六安市举行。会上发布了一批沪苏浙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创新案例:闵行—淮南共同探索项目引育新模式,松江—六安协同推进文旅共建谋新篇,奉贤—亳州合力打造长三角精品“菜篮子”,南京—滁州深化教育交流融合促发展,苏州—阜阳共同搭建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徐州—淮北健全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机制,杭州—宿州深化干部人才交流合作,宁波—蚌埠探索合作共建园区新模式。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长三角综合协调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创新案例的应用,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同时,这些案例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百姓身边的合作红利
民生领域合作共享,给皖北8市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红利。
以教育合作为例,皖北8市与结对城市累计合作办学127所,通过长期合作、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校长、教师培训交流6400人次。其中,上海交大教育集团投资建设六安天河科技学院;淮北市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创办的江苏师范大学附属相山实验学校建成招生。
结对城市间通过共建医联体、科联体、专科联盟、名医工作室等方式,深化医疗合作。其中,与上海市儿童医院合作共建的亳州市儿童医院建成投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专家团队常态化到阜阳市坐诊;南京市儿童医院采取院府合作方式与滁州市儿童医院、全椒县人民医院、明光市人民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关系,成立南京市儿童医院滁州、全椒两家分院。
皖北是长三角的“菜篮子”和“大粮仓”。围绕农业合作,各地纷纷加强与沪苏浙城市合作,将皖北的优质农产品输送到长三角的广阔市场。
比如滁州与南京在菜篮子基地建设、农业招商引资、农业技术交流等方面优势互补,滁州36%的家禽、37%的蔬菜、40%的水产品直供南京;亳州发展精品粮油、药材、绿色蔬果、生态畜禽等农产品种植养殖,引入上海市奉贤区现代农业理念,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集聚转型升级,打造长三角的“大粮仓、大药圃、大菜园、大肉铺”。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钟岚表示,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8个城市在产业合作、民生共享、干部人才交流、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下一步,将采用兵团式阵地战方式,利用结对合作帮扶优势,在皖北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四大产业集群基础上,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动力,加力推动皖北全面振兴。记者 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