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际,绿满江淮。在无为市赫店镇瓦屋中心村,一座以“污水治理、农村改厕、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公园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曾经污水横流的村口荒地,如今变身为生态公园,青砖步道蜿蜒于雨水花园间,垃圾分类井井有条。这一蝶变,正是安徽工程大学与无为市校地合作的缩影。
2024年6月,安徽工程大学与无为市人民政府探索开展校地合作,成立无为市和美乡村建设研究院,推动高校科研人才下乡,参与乡村环境整治、产业规划和文化提升等工作,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无为市和美乡村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汪宁介绍,目前该研究院已经累计完成34个省级中心村的建设方案编制工作,挖掘6个镇域文化体系,服务内容涵盖村庄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配套等,为无为市的乡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规划指导。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以往乡村规划以乡镇为单位,缺少专业的规划设计力量,特别是缺少陪伴式的设计服务。”无为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艳生介绍,研究院成立后,通过校地合作整合高校智力资源,充分发挥工科院校在规划设计上的优势,为无为市的乡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规划和智力支持,聚焦精品示范村、省级中心村、宜居村庄等乡村建设内容,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无为方案”,为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污水处理是农村“三大革命”的首要任务。许艳生介绍,城市集中式的污水处理方式造价高,一个中心村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造价约100万元,不适用于当地村庄布局分散、人口少的现状。研究院专家通过开展专题研究,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方案,通过慢渗、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在解决农村污水问题的同时,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通过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无为市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共有600个美丽宜居村庄夯实基础、180个美丽宜居村庄功能跃升,199个省级中心村达标提质,6个精品示范村树立标杆,形成了全域覆盖、梯次分明的乡村建设矩阵。
无为地处江淮地区,有5000个左右的自然村庄,村庄自然风貌分类大致为圩田水乡、丘陵山村、近郊乡村三种类型。研究院依托当地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明确村庄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开展建设规划,把原汁原味的村庄风貌呈现出来。
“和美乡村建设不是千村一面,而是各美其美。”无为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股股长王靖滨介绍,研究院依托安徽工程大学专业团队,为村庄量身定制“一村一品”规划。例如,依托无为本土白茶、葡萄、大米等特色产业,针对其产业特征,打造无为本地特色品牌推广方案,为农产品注入文化IP价值。
文化提升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是抽象的,乡村建设却是具象的。很多乡村文化资源有限,更缺少专业的人挖掘,导致一些乡村缺乏灵魂和特色。”无为市和美乡村建设研究院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王超说,研究院组织师生深入调研,开展乡村文化挖掘工作,明确村庄发展定位,开展自然风貌、建筑风貌和乡土文化研究,形成系统的镇域文化体系。目前已制定“安澜故里,荷馨洪巷”“千年古镇,山水开城”等6个镇域文化提升方案,具象化还原乡村特色风貌。
“研究院还为高校师生提供了‘真题真做’的实训平台。”安徽工程大学教授魏安方表示,学生通过深度参与村庄规划、品牌设计等项目,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一年,已有十多名学生参与研究院项目,其中不少学生意向毕业后扎根乡村,成为基层建设的一员。”他认为,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既破解了乡村人才短缺难题,也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路径。
记者 范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