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5月16日电(李东标)沿着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一路行驶,不多久就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只见鳞次栉比的农家民宿、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阡陌纵横的高标准农田……一幅幅和美乡村画卷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让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滁州市南谯区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大力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努力让乡村变“景区”,成为更多人的“诗与远方”,绘就出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
航拍井楠村美景。(滁州市文旅局供图)
茶旅融合引客来
茶垄叠翠,绿浪起伏。晨光破晓,井楠村的茶农们背上背篓采茶,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井楠村地处皖东茶乡施集镇产茶区中心位置,山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这几天采摘的鲜叶主要是用来制作毛峰,价格在每斤15元左右。采茶季节性比较强,价格每天都会不一样。”滁州市施集茶场有限公司负责人冯强介绍,这里生产的茶具有高香、味浓、耐冲泡、板栗香等特点,深受当地人欢迎。
“好茶不愁销路。昨天刚刚收上来的鲜叶,我们加工制作成茶叶后,今天就被人拉走了。”冯强说,从鲜叶到成品,需要历经摊凉、杀青、整形等多道工序。今年茶场预计能生产加工成品茶20吨,带动周边近200户村民走上致富路。
茶农正在采茶。新华网发(张志东 摄)
为了发展壮大茶产业,当地先后开发了“烘青”“毛峰”“西涧春雪”等系列产品,产品畅销省内外,成为滁州市著名的特色农产品。
近年来,井楠村坚持“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发展路径,依托现有的资源,大力发展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打造山美、水美、茶香的三位一体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型特色村庄。
茶农正在采茶。新华网发(张志东 摄)
这个“五一”假期,井楠村人潮涌动,各地游客接踵而至,赏美景、寻茶趣、品茶香,感受不一样的乡村风情。“我们把茶产业作为村里的主导特色优势产业来抓,既改善了生活环境,又增加了农户收入。”井楠村党总支书记韦兴旺说。
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南谯区将沿线乡村“串珠成链”,构建起立体式生态文旅圈,井楠村“醉美茶道”成为“长三角自驾游示范目的地”重要体验线路,并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施集镇获评全省十大茶叶镇,南谯区荣获“长三角自驾游示范目的地”称号。
人才归“巢”助振兴
初夏的井楠村,被茶山碧海环抱,一排排清新别致的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电影院、窑烤面包店、咖啡店等以往在城里才能常见的店面,跟随年轻创业者的脚步来到村里,成了乡村热门旅游打卡地。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幅“面孔”:村庄房屋破旧不堪,很多村民外出务工,留下闲置的农房,一度让这里成了“空心村”。
变化始于2019年,该村对村集体闲置农房进行集中整治,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点,拆除违规建筑、残垣断壁,同步开展复垦复绿,建设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公共服务中心、健身活动中心等一批公益项目。
与此同时,井楠村围绕特色产业,激活村组存量资产、自然资源及人力资源,促进产业增效、生态增值、农民和村集体增收。2019年初,由市级国有旅游公司和区、镇、村共同出资5000万元,通过租赁村民闲置农房,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为“空壳”村庄注入“实心”经济。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原本“藏在深山人不识”的井楠村,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而乡村的“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吸引着人才和劳动力回村“安居”。
黄露静在窑烤面包店内制作面包。新华网李东标 摄
今年2月,家住滁州市区的“90后”姑娘黄露静厌倦了城里的喧嚣,选择来到井楠村,开了村里第一家窑烤面包店。从设计、改造到正式营业,前后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全程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赢得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我们家做的面包,非常受欢迎。除了线下销售,还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全国各地。”黄露静说,自从对外营业以来,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最高一天营业额超过万元。每逢节假日,这间70多平方米的小店内,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年轻人,大家在一起吃着果香味十足的面包,躺在沙发上尽情聊天,享受着悠闲时光。
如今在井楠村,围拢在窑烤面包店周边,茶坊、糖坊等备受年轻人喜爱的新业态集聚,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井楠乡村MALL”,不仅带动村民实现“居住新社区、就业在门口”,村集体经济也“芝麻开花节节高”。据统计,井楠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由2018年的3.8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74.60万元。
坚持“外引”与“内育”相结合,南谯区不断在人才引、育、留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助力乡村振兴“一路生花”。
航拍井楠村美景。新华网发(张志东 摄)
产业为“笔”绘新卷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南谯区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农文旅融合的“共富工坊”。一批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井楠村,当地与滁州市亭城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结对共建,成立“茶韵楠山”共富工坊。工坊主要提供乡村旅游、餐饮住宿、团建康养等服务。工坊聘用当地村民进行岗前培训,带动稳定就业20人、季节性用工80人。
南谯区大柳镇曲亭村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深化村企联建,推进曲亭村与企业合作,打造“滁菊共富工坊”。该工坊通过“村党总支+村集体+农户+订单”发展模式,每年可为曲亭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0余万元,带动周边村民稳定就业12人、季节性临时用工40人,年生产效益200余万元。
为充分释放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南谯区还从要素支持、资金倾斜、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政策激励企业参与“村企联建”。去年,全区新入规6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家庭农场59家,一般公共预算涉农支出4.41亿元,60个涉农村(社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四千余万元。
航拍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元松村。(南谯区委宣传部供图)
要“颜值”,更要“气质”。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南谯区找准产业发展路径,努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今年以来,南谯区深化与多家高校院所合作,为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力。新招引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推动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增长5%以上。
当前,南谯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食用菌)产业园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食用菌)产业园为牵引,探索出园区共用、项目共引、产业共建、成果共享的互补发展模式,让乡村产业在合作与创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南谯区将以‘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为引领,聚焦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振兴’,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加快推进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南谯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