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不燥,朝阳明艳,夏日的田野,散发着新泥的味道。5月14日一大早,郎溪县姚村镇姚村社区下天门组村民唐忠民,应约赶往相距不远的东边村组,为村民梁景友播撒稻种。
“田耙好了,稻种也泡好了,老梁昨天打电话,我打早就赶来了。现在是稻种下田的时节,电话响个不停,这里撒好了再到潘村下尤冲去撒。”在田头,唐忠民一边将初出芽的稻种小心翼翼倾入播种机的储筒,一边向记者介绍。
装好了稻种,唐忠民背着播种机,拉响了开关,先是沿着田埂走一圈,将“喷口”朝向田里播撒,再下田走平行线,一趟一趟地把稻种播撒匀净,几分钟时间,一块农田就播种完毕了。
东边村农田属于十来位农户,从两三亩到十余亩不等,大部分是山区梯田。其中面积最少的就是村民梁景友的农田,只有1.7亩。按每亩25元的代播费计算,唐忠民只收了梁景友的40元整数。
“虽然是小田,不能撂荒,我年年种点稻子。耕田有拖拉机,割稻请收割机,还有唐师傅帮我们撒稻种,一季下来基本上脚不沾泥。”梁景友说。
今年70岁的唐忠民是种田的“老把式”。前些年,他流转农田种植优质水稻,最多的年份种了70亩。年岁渐长,今年他只种了8亩田,把更多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为乡亲代播稻种的“业务”上。
姚村镇地处山区,梯田多,散户农田大多偏远、面积小,且周边杆线多,不适合飞播。代“播”业务有市场、受欢迎。起初购置播种机是为了自家种田方便,后来有村邻相请,古道热肠的唐忠民欣然下田相助。久之,受助村民过意不去,象征性地给一点播种机的油费。
“农忙时间,答应了人家就不能误事,稻种发芽了要及时撒,农时耽误不得。播种机还能撒肥料,有人请,我就下田。”唐忠民说,播种机装满稻种有五六十斤,“一背一老天,在泥巴里拔,累是累一点,收入也增加。”
“代播业务增收的同时,帮助散户们‘脚不沾泥’种好田,减少了撂荒田,对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姚村镇姚村社区党委书记孙慧表示。
七八年来,唐忠民从家门口做起,服务范围从姚村社区延伸到周边的夏桥、潘村、天子湖、红旗等村,今年代“播”总亩数达1300多亩。记者 罗鑫 本报通讯员 王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