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创新之问” 这就是安庆的底气!-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9/09 15:35:39
来源:安庆新闻网

答好“创新之问” 这就是安庆的底气!

字体:

  对于安庆来说,创新是与生俱来的深厚底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机动船、第一部电话机……众多“第一”印证了这座城市敢为人先的品格。

  对于安庆来说,创新更是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如今,6个院士项目,173家基础级及以上智能工厂,7个省级及以上特色产业集群……这些数字无不为安庆坚持创新发展写下注脚。

  当前,面对“创新之问”,安庆的答案正书写在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图景中。

  以技改创新促转型增效

  安庆作为工业大市,拥有近2000家规上工业企业。通过实施“千亿技改、千企升级”专项行动,每年推进100个亿元以上技改项目,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目前已培育基础级智能工厂148家、先进级24家、卓越级1家。

  在“智改数转”推动下,安庆连续四年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两大主导产业产值破千亿元,工业对GDP贡献率近40%。

  如何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增效、焕新升级?

  安庆还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质降本增效和价值创造重塑为目标,以场景打造和标杆树立为抓手,分层级、系统性、规模化推进全市智能工厂建设,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深度应用,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

  以“院士”资源促产业变革

  安庆素有“院士之乡”美誉,走出两院院士50余人,数量居安徽第一、全国前列。近年来,“院士资源”正带动当地产业悄然变革。

  在宿松,吴宜灿院士团队研发的全国首台套“麒麟刀”医用直线加速器实现肿瘤放疗领域的“中国突破”;在怀宁,程京院士引进的精准医学中心配备国际领先检测平台,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国家级医疗服务;在桐城,彭寿院士领衔的中玻太阳能产业基地加速建设,总投资超百亿元,建成后年产值预计突破50亿元。

  安庆将“双招双引”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力打好“院士牌”,以乡情为纽带、产业为支撑,深化与院士合作,推动高端创新资源集聚。

  ——连续四年举办安庆籍院士暨知名专家新年恳谈会,累计邀请35位院士、40余位专家,聚焦前沿领域,收集百余条高质量意见建议,促成产学研合作100余项。

  ——创新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政府”协同机制,提供全周期服务,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安庆院士中心在安庆师范大学挂牌运行,陈鲸院士成为首位入驻院士;桐城院士科创园正在全速建设,打造集科研、转化、孵化于一体的综合园区。

  近年来,多位院士为安庆引进重大产业项目6个,协议投资额超177亿元。

  如何进一步创新“双招双引”打法?

  安庆将坚持办好院士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院士联系服务机制;围绕单个院士项目,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吸引配套企业,形成集群效应,将院士的“智高点”变为产业发展的“增长极”;推动共建高端研发平台,打造“创新源”。

  以产业集群促县域经济发展

  在太湖经开区,安徽强润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德国公司联合攻关的全球最长聚酯薄膜生产线已于今年初投产。这条170米长的生产线每小时产能9吨,使企业产能提高50%,产品售价约为同类进口一半,目前主要销往国内珠三角、长三角等市场,预计年产值达3亿元。

  功能膜是太湖县首位产业。近年来,该县以年均新增13家企业的速度集聚产业链企业100家,形成基膜材料、涂布产业、膜应用等完整链条。

  望江纺织服装、桐城绿色包装、潜山制刷……一批县域特色经济正蓬勃发展。

  县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安庆将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视为经济发展“引擎”,以延链补链强链为统领,以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紧盯特色产业上游原材料、中游加工制造、下游市场应用等方面招大引强,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由“配件时代”向“整机时代”迈进。

  围绕宿松县电子信息、迎江区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引导区域内企业运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及评测指标,深化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集成应用,提高数字化转型水平,积极争创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2个国家级、5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总数全省第2,集群产值年均增幅超10%。

  如何进一步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支撑,壮大县域经济?

  安庆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对接沪苏浙产业转移,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 推动建立品牌服务平台,创建区域公共品牌;引导企业制定更高标准,提升知识产权水平;推动集群所在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创建生态工业园区,优先支持集群企业争创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余永生)

 

【纠错】 【责任编辑:钟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