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可大啦!村民来取快递,会顺手挑个手机配件,像手机壳、充电宝啥的。还有人看到新到的手机款式,也会停下来问问性能、价格。”11月17日,提及自家手机店升级成快递站点的新变化,广德市卢村镇同溪村村民沈学圣滔滔不绝,“人气越来越旺,方便了村民,生意也比以前单纯卖手机红火多了。”
“出门散步,就能顺道把快递取回家。”这在广德农村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穿梭在竹乡大地的印有“交邮融合”的公交车,不仅搭载着出行的村民,还搭载着生活日用、时尚新品以及农特产品等,呈现出一幅“快递进村,好物出山”的时代新图景。
“过去,快递配送最多只到乡镇,不同快递公司分散在不同的代理点,村民们取快递只能到镇上,还得找准站点,很不方便。”广德市卢村镇寄递物流共配中心负责人李春波说。
2022年以前,广德市农村寄递行业总体呈现“散、慢、乱、难”的现象。快递企业单打独斗、网点分散,各自购置配送车辆,建立线路和网点。一些网点积压快件,送达速度慢、送达效率低且不准时。除邮政实现村级网点全覆盖外,其他快递网点数量仅占全市建制村的15%,导致百姓收件难、寄件难。
广德地处“长三角之心”,但区位优势并未在物流体系中转化为竞争优势。怎样变“数天到乡”为“当日到村”,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着眼于强化农村薄弱地区覆盖和通达保障,我们全力构建交邮融合新格局,不断加强跨区域统筹布局、跨方式一体衔接,以盘活全市物流新体系。”广德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胡孝武告诉记者,他们依托“市级中转、镇级分拨、村级配送”的原则,发挥公交场站和公交资源优势,利用邮政公司网点布局,最终打造出“市服务中心—镇服务站—村服务点”的三级农村寄递物流体系。
放眼全局,谋划在先。广德市2023年印发了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每年财政安排不少于100万元资金,给予站点建设镇级3万元/个、村级0.2万元/个至0.8万元/个、村级快件运输0.3元/件的补贴,目前已投入2.3亿元,建设交通综合服务中心1个,乡镇综合服务站8个以及114个村级服务点。
为打通快递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广德市交通运输局联合邮政及中通、圆通等快递企业,依托乡村超市、便利店等场所,在全市所有建制村建立了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
截至目前,广德市在原有邮政网点基础上,完善村级服务点114个,覆盖率从15%提升至100%,实现快递进村服务从“有”到“优”、品牌从“单一”到“多元”、配送效率由“数天到乡”到“当日到村”的根本性转变。
为改变快递企业各自为政的散漫局面,广德市交通运输部门统筹协调,让具有自成体系的邮政公司主导,融合快递企业资源,发挥城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用,利用现有公交场站设施,建立起高效的共配流程。快件抵达市区经各快递企业分拣后,邮政统一配送至镇级物流共配中心,通过镇村公交统一分拨、打包,最终实现乡镇与村级末端的共同分拣、共同配送。
“这种‘邮快合作’模式,破解了我们高成本低回报的困局,管理上也从多头对接变为单一对接,真正实现降本增效,提升服务品质。”广德市极兔快递负责人介绍。
“抱团经营”带来规模效益,运费成本显著下降,每年为邮政快递行业节约成本约200万元。
随着农村服务站点日臻完善,取件方式也发生改变。该市交运局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整合多家品牌快递资源,推动农村物流末端从“人找件”向“智能配送”转型升级。
“过去传统货架模式下,错件丢件频发,取件时间也受限制,群众投诉较多。”新杭镇流洞社区服务点负责人刘强表示,智能快递柜投入使用后,不仅人工成本显著降低,错件丢件问题也迎刃而解,居民随时可取件,实实在在方便了大家。
在流洞社区寄递综合服务点,3组24小时不间断运行智能快递柜构成了村里的“全天候快递驿站”。该服务点共设有1000个智能格口,日均处理快递量超千件,月处理能力约3万件。村民无论多晚,都可凭借取件码或手机扫码,享受全程自助智能取件服务,短短几十秒即可完成。智能快递柜投入使用后,破解了农村取件“距离远、耗时长”等困境,智能化手段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比城市更便捷、不打烊的寄递体验。
取件便捷的同时,寄件服务同样迎来升级,村民在“家门口”的村级驿站即可一站式办理,村级服务点快递量同比增长22%。
完善的快递体系,不仅提供了便民服务,更畅通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渠道。今年以来,当地“黄金芽茶叶”“大红袍板栗”“笄山竹笋”等农产品快递发出近1万件,直接带动就业400余人,实现村级服务点年创收约300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记者 张敬波 本报通讯员 陈勇 屠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