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高新,再登新高。
今年上半年,马鞍山慈湖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高增长,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壮大,增速同比增长8.1%,规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3%、42.6%,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期中答卷”,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迈出坚实步伐。
党建强,则发展强;党建兴,则园区兴。近年来,慈湖高新区坚持以党建为“红色引擎”,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发扬“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推动党员干部提能力、强担当、优服务,推动产业升级、动能转换,为园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优选党建指导员:
服务企业“零距离”,红色力量聚人心
“多亏汪指导员帮忙,不仅帮我们解决了劳资纠纷难题,还协调好了搬迁办公用房,为企业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每次提到党建指导员汪家贵,慈湖高新区内的徽枫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都称赞不已。
“企业有需求,我们就要有行动。”这是连任10年党建指导员的汪家贵心得。此前,徽枫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在劳资纠纷处理上遇到困惑,汪家贵得知后第一时间邀请人社部门上门,为企业解读政策、解答疑问,帮助企业规范用工流程。
不久后,因重点工程建设需搬迁徽枫公司,这让企业负责人很是犯难。汪家贵主动靠前,多次与企业法人沟通交流,逐渐打消了企业的顾虑。为确保企业平稳过渡,他积极奔走协调,帮助企业成功租赁到新的办公用房,实现企业正常运营。
郭昌星是今年9月选派到岗的第六批党建指导员。62岁的他退休不退岗,在慈湖高新区续写担当。
“指导非公党建,不能两张皮,服务企业发展、帮助解决卡点堵点问题是关键。”上岗不久,郭昌星很快就进入角色。他主动将组织关系转入,推动4户非公企业成立联合党支部。得知所联系的盛甲田公司生态科技公司落户园区时间不长,在当地市场拓展不顺畅时,郭昌星积极奔走、牵线搭桥,为企业对接市园林部门,拓展业务合作。
目前,慈湖高新区已优选64名政治素质过硬、党建业务熟悉的专兼职党建指导员。他们积极发挥政策法规“宣传员”、组织建设“指导员”、促进发展“助推员”、职工群众“服务员”、维护稳定“调解员”的“五大员”作用,点燃非公企业党建“薪火”,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推动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企业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里扎根成长、发展壮大。
今年,依托汪家贵、许宗斌等资深党建指导员力量,慈湖高新区打造“名党建指导员工作室”,构建“1名首席导师+N名专项导师”梯队模式,通过“一对一”师徒结对、“定制化”辅导,让党建指导员尽快成为行家里手,精准指导企业党建,助力企业成长。
组建党建联盟:
凝聚链上“一家人”,协同发展一条心
马鞍山立白日化有限公司的生产原料磺酸,原先是从外地采购。加入产业链党建联盟后,发现联盟内企业金桐精细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磺酸,两家企业相识恨晚、一拍即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个降低了物流成本,一个增加了产品销量,实现了双赢。
聚焦产业链协同不足、企业间资源壁垒明显、党建与产业融合不深等问题,慈湖高新区结合园区“3+N”主导产业,相继成立新材料、电子信息、港口码头3个产业链党建联盟,吸纳行业主管部门、配套企业、合作单位等党组织作为联盟成员,形成企业“组团”发展格局。
“按照‘行业相近、产业相关、区域相邻、便于管理’原则,重点吸纳34家企业加入产业链党建联盟。”慈湖高新区党群工作部负责人介绍,通过创新构建“园区党工委联统、产业链党建联抓、X家产业链企业联动、N家职能部门联推”的“四联模式”,强组织、筑堡垒,广交流、促合作,推动党建与产业链发展深度融合。
党建链嵌入产业链,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慈湖高新区建立协商议事、活动轮值、联系帮扶等工作机制,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党建联盟座谈会、举办企业家沙龙、打造“慈引力”人才品牌等,宣传惠企政策,引导企业分享经验,建立常态化沟通服务机制,构建起大党建大服务格局,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三师”助企,护航发展。回应产业链企业发展需求,园区开展“党建+助企服务”,在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会同市司法、财政、税务部门,组织一批资深律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与链上企业面对面交流,提供法律、税务、财务等专业服务,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规避风险。
岗位为阵地,创新打头阵。园区引导链上企业以党员先锋岗、创新工作室为载体,鼓励党员“亮身份、挑重担、解难题”,以党建带动技术创新、突破产业瓶颈。
金星钛白集团是新材料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公司探索“党建+科技创新”模式,成立以省人大代表、党员张修臻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在党员先锋的带领下,企业凭借党建引领下的技术创新优势,经营业绩稳居全国钛白行业第2位,更主动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真正以“党建红”激活“产业兴”,为新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筑牢技术根基。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聚焦产业链党建提质增效,园区深化企业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和“红色领航”工程,成功培育“金星之光”“红领徽枫”等7个特色党建品牌,打造省“双强六好”党组织5家,市“双强六好”党组织11家,形成“一链一品牌、一企一特色”的党建发展格局。
淬炼严实作风:
为企排忧解难,助企纾困增效
“公司新建高端数字化生产线,资金缺口较大,但是由于项目未竣工、抵押物不足,贷款遇到了麻烦。”慈湖高新区内的益丰实业集团负责人对此十分苦恼。得知企业面临的难题后,园区主动对接金融机构,协商解决办法。最终通过提供柔性化、定制化的服务,试行纯信用融资,有效破解了企业的困境。
今年以来,以学习教育为契机,慈湖高新区突出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建立“企业需求动态清零”机制,首创“政策直通车”联动服务模式,优化为企服务,推动惠企政策落地,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围绕“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园区加强政银企对接合作,通过“24小时快速响应”机制和“银企直通车”平台,帮助企业降低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针对企业“招工不稳”“技工难留”难题,园区依托“招聘对接、信息发布、用工宣传、跟踪服务”四位一体机制精准发力,实施“用工管家”一对一服务,解决企业燃眉之急。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订单下滑、销路遇阻等多重挑战。面对企业困境,慈湖高新区引导党员干部改进作风、担当作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倾力为企纾困解难。
聚焦翔弘仪器科技的温控设备业务,园区政务服务中心梳理关联企业信息,不仅为企业推送潜在客户清单,更趁热打铁促成其与科思化学现场对接,为技术设备找到应用场景;市场监管局则为和润密胺制品量身定制“拓市方案”,提供全区企业食堂、餐饮公司名录,打通密胺餐具的供应链渠道,让优质产品直抵需求端。
破解企业痛点,既要“授鱼”更要“授渔”。聚焦企业在宣传推介、供应链、信息、展会等方面的需求,园区各部门精准嫁接资源,打通发展堵点。
园区党群工作部为万青种植有限公司量身打造多维宣传矩阵,联动媒体专题报道杨梅、黄桃等特色农产品,助力企业接入“身边好物”电商平台,让田间鲜果直达市民餐桌。
恒明电子公司苦于本地无耗材供应商、采购成本高,园区经济发展局联动市工信局深挖本地资源,筛选出适配供应商,召开产业对接会,从根本上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服务企业无止境,需要以更良好的作风、更精准的举措、更主动的作为,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慈湖高新区党工委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引导党员干部淬炼严实作风,提升服务效能,在攻坚克难中担当作为、砥砺奋进,推动园区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记者 黄永礼 范孝东 本报通讯员 陈稀娴 邱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