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部袜都”,皖北小镇底气足-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11/21 08:24:57
来源:安徽日报

打造“中部袜都”,皖北小镇底气足

字体:

  初冬的皖北,凉意袭人,然而走进阜南县会龙镇,却看到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袜子工厂生产线高速运转,处处可闻机杼声声。“眼下正是袜子消费旺季,我们每天要生产30万双袜子。”安徽屹步坊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负责人说。

  从曾经的默默无闻到如今年产3亿双的袜业重镇,会龙镇仅用8年时间便完成了这次产业跃迁。其快速崛起,绕不开与“国际袜都”浙江省诸暨市的不解之缘。“阜南和临泉两县有1.7万人在诸暨袜子厂打工,带回了成熟技术和袜子产业。”会龙镇党委负责人表示。

  “结缘”诸暨,袜子产业“无中生有”

  走进安徽舒昌针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几百台袜机高速运转,工人忙碌而有序地穿梭于机器之间。“我们工厂年产6000万双袜子,以外贸为主,销往欧洲、非洲、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公司负责人陈佳棋说。

  作为从“国际袜都”诸暨市千里西迁至会龙镇的首家袜业企业,舒昌纺织的选择曾让许多人感到不解,它为何愿意离开产业发展高地,迁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皖北小镇?

  “当时在诸暨,我们遇到招工难的发展瓶颈。企业要发展,只能搬到内地。”陈佳棋坦言,从2016年起,他开始在全国进行考察,足迹遍布湖北、新疆、安徽等地,“当时厂里有不少来自阜南县的工人,都说阜南适合建厂,所以决定来看看。”

  阜南县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娴熟的产业工人,让陈佳棋很快作出决定,在会龙镇投资建厂。他是2017年9月来到的阜南,10月就将生产设备拉了过来,11月份开始投产。

  “据统计,阜南县和临泉县在诸暨从事袜子生产的有1.7万多人。”会龙镇党委书记熊瑞平说,如何将当地的人力资源“富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始终是他们寻求突破、聚力攻坚的关键课题。

  舒昌纺织的落户,为会龙镇袜业发展打开了一片天。此后,众多袜业企业闻风而动,纷纷前来觅商机、谋布局,会龙迅速成为扎堆聚集的投资热土。

  外出务工人员不仅学到了过硬的生产技术,更有不少人完成了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转变,其中不少人返乡投资,将个人成功转化为助推家乡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022年,已经在诸暨投资建厂的刘怀军,决定回乡再创业,在会龙镇创立阜阳祥泉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他将目光越过传统制造,锁定在高品质袜类与无缝裤的研发与销售上,成为会龙镇袜业产业升级浪潮中的重要力量。

  到今年底,祥泉纺织的1号与2号车间将实现全面运转,届时年产值有望超6000万元。

  会龙镇立足当地实际,紧抓产业转移机遇,上演了袜业产业“无中生有”的发展奇观,完成了从人才红利到产业发展的关键一跃。

  产业聚集,“袜业小镇”快速崛起

  引进企业只是第一步,让企业获得效益、拥有持续的“造血能力”,才是支撑会龙袜业走向长远、奠定繁荣根基的关键所在。

  “赚到钱”的陈佳棋对此深有感触,他能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繁复的搬迁与投产,与会龙镇高效的政务服务密不可分。

  “镇里不仅帮助我们解决生产过渡厂房,确保旺季尽快复工复产,还主动协调,帮助完成对一家经营不善企业的收购盘活,迅速完成生产车间的改造和投产。”陈佳棋说,“这套‘组合拳’为我们节约了大量建厂时间和精力,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地抓生产、拓市场。”

  “舒昌纺织作为落户我镇的首家袜业企业,我们将其视为‘一号工程’,展现了我们培育袜业产业的决心。”熊瑞平表示,“我们也想通过这次成功的合作,树立一个高效服务的标杆,传递会龙镇重商亲商的鲜明信号,进而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汇聚于此。”

  为支持袜业产业发展,阜南县先后出台“袜业十条”“袜业十二条”等一系列靶向政策,涵盖设备、厂房、用工、物流、用电等成本补贴,并配套税收减免、金融信贷与公共服务保障,同时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切实支持企业发展。

  “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杠杆,成功撬动了会龙袜业产业发展的巨大增量。陈佳棋的企业正是这一过程的生动缩影。

  从诸暨时期的50台袜机、20余名员工,到落户会龙后自建1.2万平方米厂房、拥有550台袜机和超220名员工的规模,舒昌纺织企业产能与体量实现了超过十倍的惊人跨越,实现了从小微企业到规模企业的华丽蜕变。

  “头雁”引领,“群雁”齐飞。舒昌纺织的成功,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在袜业圈内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打开了会龙袜业发展的新局面。

  2020年8月,浙商汪国新被会龙的产业潜力所吸引,投资创建了安徽屹步坊袜业有限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

  “我们主打中高端袜子,当前旺季的日产量稳定在30万双。”屹步坊袜业公司生产负责人刘家忠说,公司以会龙镇为核心基地,在阜南县进行布局,袜机装备总量超过2500台,年产袜子超1亿双、年产值近亿元,已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

  目前,会龙镇聚集了近20家袜业企业,年产3亿双袜子,2024年实现出口额3165万美元,袜业产业正在加速奔跑。

  强链补链,加快建设“中部袜都”

  面对会龙镇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熊瑞平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与外面的差距还很大”。他说的“外面”,指的是“南诸暨、北辽源”。

  数据显示,诸暨市有制袜企业上万家,年产量超200亿双,而吉林省辽源市棉袜年产能35亿双,是全国最大的棉袜生产基地,在国内袜业产业形成“南有诸暨,北有辽源”的市场格局。在他们面前,会龙镇目前的袜子年产能确实“不够看”。

  “我们在产业发展竞争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熊瑞平分析道,“会龙位于阜南和临泉交界,两县人口加在一起有400万,仅会龙周边乡镇便可辐射四五十万的劳动力,这为我们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袜业,提供了充足而稳定的人力蓄水池,这是我们的底气所在。”

  商合杭与郑合高铁、合周与徐淮高速以及安徽(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开通,为会龙镇装上了强大的“交通引擎”,将这座曾经的偏远小镇拉入了长三角的“数小时交通圈”,使其从地理意义上的边缘地带,转变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过去,袜子要想出口到欧洲等国家地区,需要先把产品送到宁波港或者上海港,再通过海运和铁路运过去。”陈佳棋说,安徽(阜阳)铁路国际物流港开通后,产品可以在物流港直接装箱发货,一次能节约上万元。

  产业要做大做强,关键在于“链式”发展。通过建设袜业产业园,会龙镇不断引进上下游企业,将产业规模优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链条优势。

  “我们‘以乡招商’,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同时‘以商招商’,让已落户企业的口碑成为最响亮的招商广告。”熊瑞平表示,“这两种策略相辅相成,让袜业产业‘雪球’越滚越大。”

  陈佳棋不仅壮大自身企业,更扮演了“链主”的关键角色。由他招引的君瑞纺织计划投资4亿元建设5.8万平方米厂房,专攻纱线原料;佳瑞机械落地生产年产3000台袜机;镥郡袜业则专注童袜市场……这些上下游企业的精准落子,形成了强大的磁场效应。

  “从2019年至今,我已从诸暨成功引进了五六家关联企业,”陈佳棋说,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抱团发展,在会龙打造一个完整、协同、高效的袜子产业链。

  依托会龙镇袜业产业发展优势,阜南县正加快建设轻纺城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约300亩,预计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厂房、综合楼、宿舍楼均已封顶,工人正在进行装饰装修等工作。

  “该项目全面落成后,将成为一个强大的产业引力场,吸引全国各地的袜业及上下游企业在此汇聚,有望实现年产30亿双祙子的产能、年产值35亿元,真正擎起一座辐射中部、影响全国的产业地标,打响会龙镇‘中部袜都’名片。”熊瑞平表示。(记者 李鹏 武长鹏)

【纠错】 【责任编辑:刘晓君】